為了推動中國和全世界消除貧困,消除饑餓的工作,中國扶貧基金會聯(lián)合多家平臺及媒體16日在北京發(fā)起“2016年度饑餓24小時公益體驗活動”。(10月16日中國新聞網(wǎng))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36個“世界糧食日”。在這樣一個特殊日子里,中國扶貧基金會發(fā)起“饑餓24小時”公益體驗活動可謂是相當“應景兒”,旨在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共同加入了解饑餓、體驗饑餓的隊伍,關注饑餓和貧困問題。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此次活動,“拍磚”和質疑之聲不絕于耳。一些人認為如此饑餓體驗其實就是在“作秀”,是一場赤裸裸的“饑餓游戲”。
面對諸多質疑和責難,筆者不禁想要為此次“饑餓24小時”的體驗活動活動“鳴冤平反”,并豎起一個大大的拇指,為其點贊。正所謂“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衣食無憂的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和體會食不果腹、三餐不繼的艱辛生活。當我們隨意倒掉吃剩的飯菜、肆意揮霍手中的糧食之時,殊不知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很多人在飽受饑餓和貧困的折磨。
然而,比浪費更可怕的是冷漠。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認為“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口號已經(jīng)過時。更有甚者面對浪費毫無愧色,直言“大吃大喝不叫浪費,叫刺激消費。”顯然,我們亟需改變“舌尖上的浪費”現(xiàn)狀和人們對于浪費的冷漠態(tài)度。而改變源于感悟,感悟源于體驗。只有將生活無憂的人們置身于饑餓之中,讓其切身感受饑餓的滋味,才能真正刺激其節(jié)約的神經(jīng),喚醒其節(jié)約的意識,進而引導其投身到關注饑餓、關注貧困的行動中去,投身到扶貧救困的公益中去。在筆者看來,“饑餓24小時”的體驗活動,就存在這樣的價值和意義。
與此同時,在筆者看來,公益需要創(chuàng)新,更需要傳播。顯然,“饑餓24小時”公益體驗活動,與傳統(tǒng)的“見物不見人”的慈善募款模式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為公眾帶來參與感與體驗感,從而提高民眾的活躍度,進而達到廣泛傳播和“引流”的效果。而面對這樣一個有體驗、有感受、有心得、有體會的創(chuàng)新公益活動,我們又怎么能將其簡單的視為一場“游戲”呢?與其質疑活動的初衷和價值,倒不如切身投入到此次饑餓活動之中,用體驗和感受“說話”。相信“餓”過之后,對“一粥一飯”將會有全新的感悟,對此次活動也將會有不一樣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