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付寶有7萬多塊,微信有2萬多塊,如果我哪天突然意外死了,這些錢會怎么處理(我的家人并不知道這筆錢)?”近日,這樣一個看上起有點“杞人憂天”的問題,引起了大量網友圍觀。不少人留言稱“心有戚戚焉”,表示深有同感。律師提醒,隨著存錢形式的多樣化,國人最好預留這些財富的“通關密碼”,避免不必要的損失。(9月21日《揚子晚報》)
春晚小品走紅的“錢還在人沒了”這句流行語,看來頗有先見之明。時下,年輕人基本上都有支付寶、余額寶、微信零錢、財付通等之類的賬號,直通他們的財富倉庫。但是,比起銀行存錢的有存單、存折或信用卡,上面這位網友“腦洞大開”的憂慮,還真是一個實際問題:此類形態存在的錢財,很有可能因主人的意外亡故而被永遠遺忘。
手機支付、網絡支付的“虛擬財產”,對應的是線下捆綁的銀行賬戶,所以無疑也是公民合法擁有、且不容侵占的現實資產。而問題是,“虛擬財產”的隱形存在,的確更易帶來“人去錢沒”的意外風險。其原因正如網友所言,對于這些錢財數目和使用賬號,“多數人都不會活著的時候告訴家人,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遭遇意外。”那么,不管使用者想過或沒想過“錢還在人沒了”的變故,反正看似便捷的網絡錢包,確鑿潛藏著財富繼承的“安全短板”。
有種聲音稱,一個人假如連命都沒了,誰還會對“虛擬財產”的區區小錢耿耿于懷。“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這是封建帝王的極端思想。而顯然,這種觀念立即遭到了眾多網友的群起而攻之:普羅大眾的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賺來的,就算有車有房,也不愿讓錢無端變沒了,莫說是幾萬幾千,哪怕是幾塊幾分,也想把它留給跟自己最親的人。可見,網絡支付須要解憂“錢還在人沒了”,特別是在意外情況下能夠順暢提供傳承通道,已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現實焦慮。
時移世易,“互聯網+”的潮流所趨之下,通過網絡支付實現更美好生活的公民“虛擬財產”,必將日益普及地成為一種時代“熱錢”。而頗為費解的是,個別“融資體態”越來越龐大的互聯網巨頭企業,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改變著人們的存錢方式與花錢習慣,一方面卻好像“睡熟”了一樣,對于人們擔憂的“錢還在人沒了”,至今未現令人放心的舉措。倒是有人提到,注冊使用網絡支付時,切莫忽視了其中的一項協議:長期不使用相關賬號的話,支付寶會被注銷,微信會被收回。
不管是無意疏忽,抑或是有意“裝睡”,公眾廣泛使用著的網絡錢包,必須盡快堵上“錢還在人沒了”的繼承障礙和漏洞。這方面,希冀“在商言商”的網絡支付平臺,都能夠自律自愿地呼應民意,雷厲風行地補上短板,終歸讓人覺得信心不足。所以,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迅速出手,以硬性規則使之不敢輕視和懈怠,這才更能讓人們的“虛擬財產”用得舒心、“躺”得安心。
網絡支付更需解憂“錢還在人沒了”。要做到這一點,我以為難度并不大,而關鍵在態度。比如,辦理銀行卡時,除了卡主本人的手機號碼,往往還要添加一個親人的聯系方式。那么,網絡錢包要是真正在乎起了注冊使用者的意外風險,在落實相關補缺措施時,至少也可未雨綢繆地貼心預留一個親人聯系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