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及時匹配,企業才有可能收獲消費者的信任,留住他們的心
上社交平臺定制專屬月餅,網購無網豆漿機、全自動烘焙機等小家電;約三五好友去體育館鍛煉,走進博物館體驗VR頭盔、虛擬試衣鏡等新科技產品……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各地民眾的生活可謂豐富多彩。送禮去奢華、重品質,過節形式有創意、重心意,節日消費市場所出現的種種新變化,充分反映了消費“口味”的變遷。
消費者興趣,常被視為觀察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風向標。近日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興趣報告》顯示,62%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興趣廣泛,運動、音樂、閱讀是最受歡迎的“全民興趣”。國人的生活內涵,已不只是圍繞簡單的柴米油鹽,色彩斑斕的生活興趣圖譜,正助推多元、立體的消費市場格局形成。
有機構做過統計,里約奧運期間,全社會對運動的關注驟然提升。“洪荒少女”等的魅力感召,讓有些地方的游泳課報名人數足足翻了一倍。環顧周圍,自發性的運動、健身幾乎隨處可見。中秋假期里舉行的北京馬拉松,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都刷了屏。當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由此而產生的各種服務需求、形成的各種集聚效應,勢必帶動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僅僅是運動。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年齡結構和受教育程度的變化,很多新興消費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加速涌現。從出門用打車軟件叫車、吃飯用APP訂餐,到網上團購電影票、手機預約教育培訓課程,商業創新服務于個人興趣的理念正在不斷加深。而隨著互聯網與消費的深度融合,企業對于顧客的消費行為偏好與趨勢,也有了更為精準的分析與判斷。依靠阿里巴巴數億用戶留下的生產和消費大數據,螞蟻金服一年間服務了260多萬家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每筆放貸的成本只有幾元錢。類似的“供需友好互動”,重塑著越來越多行業的現代化生產思維與邏輯。
優質的資源供給,向來不缺乏買單者;善于捕捉潛在消費興趣的商家,往往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市場需求。有這樣一個案例:四川攀枝花的芒果行銷海內外,近年來當地果農瞅準了顧客希望全程追蹤水果品質,開始試水認領芒果樹,顧客獲得了全新的消費體驗,果農也借此多掙了好幾倍。從“賣果”到“賣樹”,極具創意的芒果營銷說明,實現供需雙贏并不矛盾,根本在于不斷改善供給質量和服務,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產品“物有所值”。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關注消費者的興趣,其實就是在給調整和優化供給結構找方向。從數據上看,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足見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作用。與此同時,因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大量“需求外溢”以及消費能力外流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等奢侈品,到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消費者眼中的興趣點,恰恰是一些“中國制造”的短板與弱項。就此而言,繼續針對13億多人的“興趣市場”做探索式挖掘,顯然還有不少值得深耕的空間。
粗放式輕松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并不代表企業好日子的終結;相反,這“意味著優秀企業的好日子正在到來,意味著全體中國人民有品質生活的開始”。只有當供給產品、質量與服務三者同時推進,與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及時匹配,企業才有可能收獲消費者的信任,留住他們的心。而這,或許也正是激活社會經濟活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