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的城市化是民間自發的城市化,臺山的對外交往也是民間自發的對外交往。直到今天,臺山一些僑鄉村落還定期出版著僑刊。這些僑刊或按月或按季出版,溝通海內外同宗族人的信息情感。他們建基于共同的血緣、地緣,講述著相互之間愛家愛鄉的故事,維系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和鄉情。這就是臺山與全國各地城市化中間主體不同、效果不同的根本區別。在這樣一片獨特的文化土壤之上,為了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挑戰,政府應當做什么呢?
對接高端創新源是發展的根本:首先要通過政府之手搭建臺山與國內外創新源的對接,引進負熵流。例如,引進科技教育領域新的產業、新的業態、新的企業,搭建新的平臺。以新平臺彌補政府體制的不足,倒逼政府的治理變革。
吸引人才是競爭的核心:以新產業新平臺聚集新的人群,改變臺山僅僅是人力資源輸出地的局面。
制度創新是臺山復興的保障:舊體制最大的弊端是以疊床架屋條分縷析的方式將寶貴的資源封閉在一個一個專屬的領地,難以在相互的交集中擦出創新的火花。制度創新的本質就是創造要素重組的條件,使得原來老死不相往來的要素相互貫通鏈接,營造出創新的制度生態。
臺山和廣東大多數僑鄉一樣,華僑資產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漸漸得到尊重,這也是廣東在改革開放之后能夠先行一步的重要制度基礎。同時由于華僑房產在抵押貸款出售方面缺少足夠的法律支持,也使得大量僑房只能低效使用甚至閑置。放眼未來三十年,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化本身。當年先進的制度今天已顯得不足,臺山的性格是開風氣之先而不是抱殘守缺,一個能使大量死資產活化的政策創新一定會為臺山帶來一輪革命性的飛躍。
如今,波瀾壯闊的百年城市化風云已成往事,無論是上川島上的國際貿易,還是近鄰澳門這個對外開放窗口都已成明日黃花。人力資源依然源源不斷地向海外走,僑匯對于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也漸行漸遠。到什么地方去吸引令城市生生不息的負熵流?如何定位在珠三角大都市圈中與眾不同的基本功能?如何吸引國內外活力人群到臺山來發展這種新的城市功能?如何推動國內國外兩個臺山的社會建設,使僑鄉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一方熱土?
臺山絕不僅僅是中國城市化先行一步的博物館,它還可能是中國城市化的航標燈,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光前裕后、再創輝煌的城市化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