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區的白紙坊,有一個“窗簾約定”: 一扇窗簾拉下來代表需要買東西,兩扇窗簾都拉下來代表身體不適,這是社區里年邁的空巢老人與志愿者之間的約定。通過窗簾“拉起拉下”的信號,聯絡著社區對老年人的濃濃關懷。
這個約定緣起于幾年前,櫻桃園社區的殷桂枝為照顧年過九旬的鄰居姜信召時想出來的,只要往老人家里陽臺一看,便知老人的需求。雖然這種溝通聯絡方式有些“老土”,但是卻很實用,效果也很好。一來,老人有需求、有問題,鄰居能及時發現;二來,也不會打擾老人正常的休息和生活。
經過口口相傳,這樣的“窗簾約定”已經在白紙坊街道廣泛開展起來,在建功南里社區,已經有20多戶居民結下“窗簾約定”,形成互助對子。韓淑媛和劉英杰就是其中的一對。劉英杰每天從樓下一過,就知道空巢老人韓淑媛的需求。
就在7月20日北京遭遇特大冒雨那天,韓淑媛忘記把窗簾拉上,劉英杰以為需要買東西,便冒雨為老人買了點菜。老人韓淑媛看著心疼,但劉英杰卻為能老人做些事情而欣慰。這樣美麗的誤會,恰恰印證了“窗簾約定”背后對社區老人暖暖的愛。
在西城區的白紙坊街道,“窗簾約定”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逢小小的窗簾發生變化,就會有一雙溫暖的援手敲響家門。雖然只是生活中幫助鄰居老人的小事,但卻代表了社區養老的新形式。鄰居和志愿者與老人約定以窗簾為記號,無時無刻都在相互溝通,增進了解。
其實這也是白紙坊街道努力打造的“坊間守望”為老志愿服務項目。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大家都是一棟樓里的鄰居,生活中相互照應也是應該的。尤其是對年邁的空巢老人,平時順便幫老人買菜、抓藥、倒垃圾,在和諧的鄰里氛圍中,助力了社區養老事業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老人年歲已高,行動不便,子女又因為忙于事業無暇照顧老人。同時老人不愿意去養老院等機構,更不愿意離開自己居住大半輩子的家。這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就擺在街道和社區面前了。
為解決他們的養老難題,近幾年,北京市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新模式,以社區為單位,吸納社會志愿者和社工,集合社會資源,給予老人生活上的必要幫助。比如老人的吃飯問題,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買菜難題就可以讓社區幫忙解決。就像“窗簾約定”里一扇窗簾拉下來,就代表著老人有買東西的需求。
日前,筆者在參加“養老服務接地氣”的活動中,就來到朝陽區安貞街道,體驗了這里的“智慧養老服務終端”是怎樣解決老人吃飯難題的。前一天預約飯菜,第二天可以隨時來取,只需1、2分鐘加熱,就可以吃了,全程自動自助。飯菜由專業公司制作配送,營養安全,物美價廉,極大方便了社區老人。
無論是“窗簾約定”,還是“智慧養老服務終端”,都是街道社區為老人提供的細心服務。立足社區,貼近需求,規模雖小,但方便實用。雖然形式各異,但根本宗旨都是為了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些也是社區養老的優勢,在一些社區成功試點后,可以向全市、乃至全國推廣,讓社區養老惠及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