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城市向多功能綜合型的城市轉變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長沙縣在具體推動產城融合的過程中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從城市品質、保障體制、規劃調整,業態更新、社會重塑等多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1.以松雅湖建設凝聚城市理想
長沙縣松雅湖
建設一個杰出的城市,必須以共同的城市理想凝聚意志鼓舞人心。長沙縣產城融合第一步就是要讓習慣了鄉村和園區建設的干部群眾,真正意識到他們城市的未來是什么;要讓縣域外的人知道長沙縣未來的夢想是什么。于是松雅湖的退耕還湖就成為整個長沙縣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步。
松雅湖項目按照“現代理念、人文情懷、世界眼光、國際水準”的要求,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的城市生態湖泊,并通過對環湖區域的開發,打造一個現代高端服務業的核心聚集區。規劃編制以國際招標的形式,集國際智慧描繪城市理想。建設施工從細節入手,開創城市環境品質新標高。項目運營堅持面向國際,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松雅湖的建設,不僅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質,而且進一步增強了縣域發展后勁,極大提振了人們對星沙未來發展的信心。以此為標志,長沙縣開始走上了一條從營造優秀的城市環境入手轉變發展方式的“產城融合”之路。
2.行政體制改革率先破局
行政體制改革是破除產城分割重要的頂層設計。長沙經開區管委會是長沙市的派出機構,主要職責是發展經濟,幾萬員工的公共服務僅有一個內設的社會事業局負責,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為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機關,無論職能還是人事都難以“接地氣”,很難做到管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經開區只包括了原星沙鎮的部分社區,在解決的基層公共問題,本來面對面的鄉村和園區干部卻變成了一定要經過鎮、縣才能達成最后的協商。國家級的開發區和鄉鎮級的公共配套格格不入,社會公共建設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縣、區、鎮職權交叉、權責不清的管理體制已嚴重掣肘城市長遠發展,客觀上導致了行政資源浪費、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
撤銷星沙鎮鄉鎮建制成為產城融合的關鍵一步。2009年12月,長沙縣主動提出“鎮改街”,將原星沙鎮劃分為星沙、湘龍、泉塘3個街道辦事處。2012年,繼續按照這一思路,將新建的星沙產業基地范圍內,原黃花鎮四個村莊全部析出,建立長龍街道辦事處。
街道肩負起“以城促產”的使命,讓以產業工人為主的外來流動人口變成居民,進而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管委會和街道辦緊密合作,形成經濟事務和公共服務互相配合,兩駕馬車并駕齊驅的良好態勢。雙方明確工作職能和管理權限,合理劃分事權,優化工作流程,改進工作方式,有效杜絕推諉扯皮、各行其是的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職能交叉、權力重疊、權責不清等問題,確保城市管理效率。同時,強化社區功能,按照物業化、網格化、數字化的要求,推進工作重心下移,有效實現了城市的精細化、人性化管理。
3.創新發展理念,實踐“三個1/3”
星沙產業基地從2009年規劃建設開始就按照“三個1/3”的理念,全面推進產城融合建設。即1/3的地方發展工業、1/3的地方發展生產性服務業、1/3的地方建設基礎設施和商貿住宅。
按照“三個1/3”思路,基地邀請曾參與日本筑波產業園和中國臺灣新竹產業園設計規劃的日本著名建筑規劃大師橫松宗治先生、深圳市雅克蘭德設計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吳文媛、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規劃局長李志剛等專家、行家獻計獻策。園區樹立“反規劃”的理念,尊重自然山水,合理制定生態控制區,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地貌和風土人情,以往不被規劃師重視的溪流、水塘、小丘被盡可能保留下來,形成城市發展最安全的生態基礎。利用境內丘陵、濕地等多樣性生態布局,創造優質的居住和生態環境,帶動園區人才的聚集。工業園區建設因山就勢,與行政中心、社區中心、鄰里中心同步建設,還積極引進學校、醫院、銀行、商場等配套設施,努力形成多樣的城市肌理和活力節點。鴿子塘公園、長龍公園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步啟動,蓓蕾小學升級改造完畢,縣職業中專、省勞動人事學校相繼開學,長龍灣小區安置保障房加快推進,起步區商業街區進入建設施工階段。
經過跨越式發展,星沙產業基地目前已有36家企業投產,云箭集團、住友橡膠、山河智能等一批大型項目先后入駐,產值從2012年開始時的5億元,倍增至2014年的34億元;2015年還有20多個項目在建,年產值有望達50億元。而曾經的長龍鄉村,如今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園區面貌。隨著大批產業工人和即將落成的兩所職院師生的到來,到2020年,長龍街道的常住人口將達10萬。
4.加強社區建設,打造產城融合平臺
泉塘街道辦從星沙鎮劃出后,全力投入長沙經開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工作中,將“產城融合”的突破口放在激發城市活力上,堅持將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務全面植入園區,不斷豐富園區城市功能,努力推動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努力把產業園區作為城市社區精心打造,把城市社區提升為“產業發展服務區”,在使產業園區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務產業園區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針對轄區“二強三弱”產業結構發展嚴重不均衡的現狀,泉塘街道在服務好第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強二優三”“產城融合”為主線,探索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引進一批上規模、高效應的現代服務業項目,精心培育一批特色商業街。重點發展昌和國際、三景華域、楚天世紀城3個商貿綜合體與新長海CBD相呼應,助推街道三產業聚集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星級酒店、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相繼開業,肯德基、臺北豆漿和羅莎蛋糕紛紛落地,居民生活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
配合長沙經開區,從市民需求出發進行公共服務配套的“大補課”。從原有工業用地、商業用地規劃中調整出大面積公共綠地,完成泉塘公園、曉塘公園建設。利用安置房、工廠、立交的零散用地增設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社區建設必須達到“五個一”標準:一個社區辦公樓、一個銀行、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菜市場和超市、一個社區公園,形成便民利民的十分鐘消費圈。積極推進中學、小學、派出所、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順利承接了城管工作,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方位著手不斷提升城市整體功能。
積極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配套的公眾參與監督體系,引導“市民社會”向“公民社會”過渡。開創性地設置“民情接待站”,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切實為民解決困難。聘請“五老民情信息員”,廣泛收集民情民意。設置治安巡防站點,選拔義務巡防隊員,組建法律道德義工隊伍,加強群防群治。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成功舉辦泉塘十大青年歌手大賽,舉辦文藝下社區活動,組織參加全縣龍獅賽、紅歌賽、健身賽等,用文化活動調動群眾對公共管理服務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街道辦作為在地的行政機構,成了產城融合的重要紐帶。通過建立一系列公眾參與街、區建設管理的工作平臺和公眾對話協商的利益協調機制、民主監督通道,著力打造人性化的產業園區和城市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