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實體商業普遍效益低,這已經成為商業地產面臨的重大挑戰。但現在的問題是,商業地產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一個比較粗放的模式,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粗放式的發展帶來的結果就是普遍效益比較低。”日前,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北京國華置業董事長房超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房超認為,現在的最大問題是,在前幾年我們享受城市化紅利的時候,在商業地產的簡單復制快速發展模式下,出現了大批的同質化項目。但到了新常態下,一個5萬平米的商場,營業額普遍僅在五六億元,這在國外差不多就是一個租金水平。
“現在都在說電商對商業地產的沖擊,但實際上,實體經濟有它自有的生態,電商有電商自有的生態,它們都是在共同發展,它們如果有競爭關系也是競爭合作關系,只是因為中國的實體商業太落后了,導致電商的超常規發展,所以造成了把市場空間留給了它。”房超指出。
“成都可以做中國商業博物館,春熙路是傳統的百貨,王府井、百盛、伊斯丹,往南一條馬路就是新型的購物中心,代表了目前購物中心的主流,再往南一條路就是太古里,太古里代表了一個未來的體驗型,正好代表了一個時代進步的發展。”房超表示。
房超指出,太古里的成功不是因為商街,是因為工匠精神,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個商家,包括路牌、指示牌都是精心設計的,30多個設計師參與了9年的打造過程。
“在未來我們打造新的商業生態過程中,要共同打造適合我們未來經濟和社會需求的商業,具體怎么做,第一要創新,否定自己,學習別人,第二匠人精神,用藝術的,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這種優勢,來做出好的商業產品。”房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