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下旬,江西廣豐東塘村村民黃式水只身一人到廣東增城打工,因一時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餓了幾天后引發胃穿孔,被好心人送到增城市人民醫院搶救,后欠下院方3000元醫療費。14年后的今年4月,44歲的黃式水,從江西老家,乘坐十幾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專程到醫院還上了這筆錢,履行了當初的承諾。(5月16日《人民日報》)
在剛剛經歷了“魏則西事件”、“腎消失”風波、以及陳忠偉醫師被刺身亡的當下,這則新聞讓人心中一暖: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二甲醫院,共同演繹了“3000元醫藥欠費14年后如數歸還”的感人一幕。當面對這筆分明書寫著“感恩”字樣的醫藥費時,誰又能言醫患關系中只存在著“冰與火”的沖突呢?
14年前的黃式水,尋工未果,盤纏已無,無奈忍饑數日,終致胃穿孔,被送至醫院搶救。而面對這樣一位腰無分文、或許被某些人稱為“盲流”的患者,醫院沒有讓他預繳一分錢的費用,甚至在沒有任何經濟擔保的情況下,為他精心施行了手術,并護理至痊愈。尤讓人感慨的是,因患者委實囊中羞澀,院方辦理黃式水出院的唯一手續,只是一句“有錢了一定會回來還”的承諾,著實讓人無語淚自流。
如果說醫院的大愛體現了醫者仁心,表達的是一份信任,那么,黃式水也配得上這份信任:其后的14年間,他依然四處務工,也依然是常常入不敷出,可以說從來不曾時來運轉,時至今日,他在老家無力建房,更無錢娶妻生子。但哪怕艱辛度日,他也沒忘欠下的3000元醫藥費。當這筆錢終于在歷經14年攢夠后,他當即從江西出發,輾轉千里,來到遠在廣州、常存于自己記憶中的這所醫院,只為兌現14年前的那句承諾。
14年的歲月,實在太過漫長,醫院早已忘掉這筆欠費,乃至醫院的信息系統也沒有了記載。于是,在醫院的醫務科上演了這樣一幕,一方是再三不受,一方卻執意要還,好在最終在醫院財務科查出了這筆賬,讓黃式水得以了卻心愿。這個或許很普通、但卻久違了的場面,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倘若所有的醫患雙方都如此真心相待、彼此信任,還有什么醫患矛盾不能解開?
其實,單就這件事而論,若當年演繹為另一種版本,又會是什么結局呢?譬如,當年的醫院若堅持先繳費、后手術,導致手術延后,就算患者的性命無虞,能不影響康復效果么?再如,即便醫院勉強同意先手術,但必須繳足款后方能離院,又會出現什么情景?當時的黃式水拿得出一分一文么?若就這般僵持下去,醫患尖銳對立不說,哪還會有14年后千里還欠款的感人一幕?
相對于眼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來說,這一幕或許具有啟示意義:一個視救死扶傷為天職、從不把病人當“搖錢樹”的醫院,何愁沒有“千里還欠款”的患者。也就是說,醫生遵循醫德,患者懂得感恩,則和諧的醫患關系可期,反之,則是當今醫患糾紛不斷、“醫鬧”隨處可見的亂象根源。近年來媒體不斷披露的諸多醫療糾紛,不就是最好的例證么?
顯然,黃式水14年后補繳醫療費之舉,緣于對醫者仁心的感恩。據說,現已44歲的他并沒如期返家,也許是因感恩這所醫院繼而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選擇重新留在廣州打工。據說,他的愿望是掙夠錢,早日回家建房娶親。筆者由衷祝福這位一諾千金的農民工美夢成真、心想事成;更希望眾多的醫院以增城醫院為楷模,以醫者仁心,與患者一道,共譜醫患和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