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上線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該平臺可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及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APP,向兒童失蹤地周邊人群推送失蹤兒童信息。讓更多群眾從官方獲取準確信息,協助公安機關快速偵破拐賣案件,盡快找回失蹤兒童。
在孩子走丟后找尋的“黃金時間”,將失蹤兒童體貌特征、照片等相關信息通過平臺官微等新媒體、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對公眾發布,精準推送、有效到達。這可能比有限的親屬尋找、警力尋找更有效。
一則,《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數已超過9.05億,如此海量的智能機用戶,如果能動員附近“低頭族”加入“打拐”行列,起碼在人力與信息層面,不至于捉襟見肘。
二則,相較于社會打拐的諸多“后遺癥”,公安打拐“副作用”為零。2011年1月25日,社科院教授于建嶸開通微博倡導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如火如荼的同時也發生很多“誤傷”事件。及至2016年4月,網上熱傳自5月25日起,鏈家地產全國6000家門店將正式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守護站,各種商業機構跟風式“守護”宣言不斷。但,公眾更擔心的是,此類“有心無力”的救助,會否“不幫忙、只添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安部門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將打拐的專業行動和反拐的群眾之力整合起來,也許會成為最有效的應急響應。這對于拐賣兒童等違法犯罪來說,成本抬高、威懾更大。
眼下要做的,也許還有兩件事:一是趕緊將類似功能整合進手機用戶的公共服務類APP。相較于刪也刪不掉的一大波流氓軟件,也許這才是真正需要捆綁安裝的基本程序。二是舉一反三,將緊急救助、求助等公共職能互聯網化,公安部只是開了個頭,更多職能部門當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