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地方追“高大上”使得洋地名泛濫,經常讓人傻傻的分不清楚。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有網友留言說,我上午開車出去逛了一圈,路過了美洲花園、維多利亞小鎮、戛納灣、溫哥華廣場、羅馬假日、諾丁山、普羅旺斯、巴黎春天,你猜我在哪個城市?
針對不少城市都存在洋地名泛濫問題,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會議,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要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
洋名最突出的表現是住宅小區的名字上,北京有柏林愛樂、加州水郡、威尼斯花園、印象紐約公園、佛羅倫薩小鎮;上海有倫敦廣場、京都苑、哈佛公寓、新加坡美樹館;在鄭州這類二線城市,也充斥著“洋小區”,圣提雅娜、阿卡迪亞、曼哈頓廣場令人應接不暇。
多地在售樓盤中,也不乏洋名,售樓工作人還會耐心和你解釋,洋名字與樓盤品質的關聯度。
銷售人員:我們是龍town,town是townhouse的意思,洋房的感覺,西班牙風格。
銷售人員:我們的小區是巴厘島的園林風格,所以名字里有巴厘。
其實,早在1996年實施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就明確規范,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居民區、樓群、建筑物等。為徹底清理亂象,國務院此次將工作分為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總結驗收等階段,力爭在2017年3月底前完成更名,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北京某開發商表示,這次清理應該不會一刀切,畢竟很多樓盤已存在多年,改名成本很高,居民叫熟悉了、也都接受了,改起來很難,應該是新樓盤按照新辦法實施,比較現實。
哈爾濱有一處小商品批發城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一直都叫曼哈頓。還有一條大街,過去叫奮斗路,在2000年左右更名為“果戈里”,這個洋名字是1901年修建此路時的“原始名字”。
北京東直門外有一處住宅小區名字叫moma現代城,開發商取義“紐約moma”美術館,希望打造北京的藝術圈。這算好洋名還是壞洋名?
越來越多的洋地名令很多人開始憂慮本土文化的影響力,導演馮小剛就曾炮轟“這是開發商的極度不自信”。
馮小剛:很多加州水岸、格拉斯小鎮,你感覺很奇怪,為什么在中國那么多地方是外國名字?這就是開發商的極度不自信。你在美國不會有地方叫“通縣”、“蘇州”。
為什么扎堆起洋名?咱們來聽聽開發商的邏輯,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房企營銷部門負責人李先生告訴記者,公寓、別墅的產品形態最早來自于歐美,而且這類建筑風格好施工,品牌易營銷,不過最重要的是國人買單。
李先生:產品形式來自于西方,各種小區都會往西化上去靠,比如歐陸經典就是非常典型的命名。第二是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崇洋的心態非常重,商品房發展過程中努力往洋氣方向靠。比如萬科在深圳華僑城有個樓盤就叫“波特菲諾”,很多小區在建筑形態上就采用西式的手法。直到現在比較經典的法式風格,都被綠地、綠城采用。
李先生說,這股仿歐學美的風潮在2010年后有所改觀,現在大部分中高端樓盤都是中國風。
華夏幸福地產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說,放眼看去北京目前的高端樓盤都崇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華夏:北京一號院,萬柳書院,都在走中式方向,一方面是炒作中式概念,另一方面也和購買人群,西式東西看多了也愿意回歸本源。目前城區內的豪宅都是中式風格偏多,龍湖在北京西三環的西宸原著就是仿恭王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