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密市民高軍是個80后,童年在農村度過。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的農村老家是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晴天大都是藍天白云,綠油油的莊稼隨風擺動。家里的水井、村里澆地的水泵,打上來的地下水干凈清亮,甚至可以直接喝”。近些年,高軍卻發現,農村老家的霧霾天越來越多,各色垃圾袋散落在田間地頭,地下水也越來越渾濁。“農村人自己都感到,家鄉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隨著經濟發展,很多工業企業加快向農村進軍的步伐,城鄉消費和生活方式也逐漸趨同。加上一些城市污染物向農村轉移,以往城市環境方面的一些老問題,成了不少農村人的新煩惱。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通過城鄉對比發現,城市受訪者感受最明顯的是空氣污染(78.6%);農村受訪者感受最明顯的是垃圾無序堆放問題(67.5%)。城鄉受訪者對飲用水質量下降感受同樣明顯。
67.5%農村受訪者感覺家鄉垃圾無序堆放問題嚴重
調查顯示,在與日常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污染問題中,農村受訪者感受最明顯的是垃圾無序堆放問題,67.5%的農村受訪者表示自己家鄉垃圾無序堆放問題嚴重。
河北某農村養殖戶張雙喜對記者說,以前農村垃圾總量較少,主要是禽畜糞便、腐爛的蔬菜水果,可以作為肥料或飼料使用。難以處理的是一些農藥、激素的瓶子,少數會被拾荒者撿走,大部分扔在田里。“現在,這些藥物垃圾基本還是沒法子專門處理。另外,現在農村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包裝袋這樣的塑料垃圾也越來越多”。
張雙喜說,他所在的村子沒有垃圾站,難以腐爛的垃圾基本用焚燒的辦法解決,實在處理不了就堆在村口或地頭,“遇上刮風下雨的天氣,總是弄得到處都是”。
前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曾指出,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不少地方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態。
對于垃圾處理問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曾指出,當前我國小城鎮尚未建成垃圾收、送、處體系,垃圾收集和處理率低。而農村地區的垃圾基本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垃圾隨便丟棄的情形比比皆是。他建議,農村和小城鎮地區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行”的思路,使上述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管理向市場化過渡,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調查顯示,農村受訪者對于飲用水質量和空氣質量下降感受也比較明顯。調查中,66.7%的農村受訪者感覺自己家鄉飲用水質量下降情況嚴重,65.7%的農村受訪者感覺自己家鄉空氣質量下降情況嚴重。此外,50.7%的農村受訪者發現自己家鄉噪音污染問題嚴重。
在高軍的老家,越來越多的人家里裝了濾水器。“我父母甚至知道過濾的水礦物質不足,喝多了可能導致骨質疏松,還特別注意和未過濾的水交替著喝。”他說。
僅23.6%農村受訪者認為家鄉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政府足夠重視
2015年兩會期間,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指出,我國的環境污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工業污染正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城市向農村轉移,全國農村遭受環境污染的比例不斷上升。
調查顯示,50.8%的受訪者認為城市環境問題比農村嚴重,30.5%的受訪者認為一樣嚴重,14.5%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環境問題更嚴重,僅0.9%的受訪者認為都不嚴重。
對比城鄉受訪者對于四種環境污染的感受發現,對于飲用水質量下降問題,感受明顯的城市受訪者(67.5%)和農村受訪者(66.7%)比例基本持平。對于垃圾無序堆放問題,感受明顯的農村受訪者(67.5%)比例略高于城市受訪者。
而對于空氣質量下降問題,感受明顯的城市受訪者比例(78.6%)高于農村受訪者(65.7%)。對于噪音污染問題,感受明顯的城市受訪者比例(64.4%)也明顯高于農村受訪者(50.7%)。
2015年9月6日,人民日報刊文指出,污染“上山下鄉”嚴重的地方,往往是經濟落后、有上項目沖動的地方,有的千方百計要稅收,吸引納稅大戶“饑不擇食”,不惜引進污染企業。政府要政績,企業圖利益,而廣大農民又是“沉默的大多數”,難有話語權。
調查顯示,城鄉受訪者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政府治理力度感受差距較大。41.2%的城市受訪者認為家鄉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政府部門足夠重視,而這樣認為的農村受訪者僅占23.6%。32.4%的城市受訪者認為所在地政府對相關問題重視不夠,選擇這一項的農村受訪者高達55.8%。
3月11日,陳吉寧部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農村環保依然是工作重點。“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有明確要求,要對13萬個村莊進行農村環境整治。
他還表示,要建立目標責任制,把地方政府農村環境保護的責任落到實處,同時進一步發揮中央農村節能減排資金的“種子”資金作用,加大農村環境執法監管力度,解決污染上山下鄉的問題,切實維護我們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避免在解決環境問題之中鄉村成為“公地悲劇”的狀況。
受訪者中,59.9%的人來自城市,39.4%的人來自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