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熱詞“主要看氣質”加上自拍照,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引發網友們的爭相效仿。然而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氣質”也同樣重要,它是給初來這里人們的第一印象,也是給生活在這里的市民引以自豪的方面。城市的“氣質”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的環境衛生、市容市貌,還體現在一座城市內在的魅力。城市的“氣質”就猶如城市的“名片”,代表著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面貌與內涵。
但城市的“氣質”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那么怎樣做才能讓城市的“氣質”更好呢?2015年末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就為城市的“氣質”提出了發展的方向。會議強調,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筆者認為,改革、科技、文化,就是提升城市“氣質”的三種方式,也能夠實現城市持續發展的目標。
改革是改變城市“氣質”的動力源泉,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些新現象、新問題、新矛盾也隨之出現,唯有靠城市不斷改革,才能適應、解決并不斷完善。
比如外來的創業者和務工者,他們是城市的貢獻者和建設者,同樣為這座城市付出著辛勤的勞動,應該在相關政策的推進下,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對他們提供合理必要的保障。
科技是提升城市“氣質”最顯著的方法,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活力。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需要科技作為支撐和保障。尤其是在推進“互聯網+”時形成的新業態,促進傳統行業升級,促進社會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方面就需要科技提供保障。
比如北京的中關村,前些年被譽為“中國硅谷”,但近幾年卻成為雜亂差的電子大賣場,不符合中關村在北京城市中的定位,影響了人們對中關村的印象。在2015年中關村正式開始升級改造,出臺“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打造成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從電子大賣場到創業孵化器,注重科技創新的中關村,正是北京用科技帶動發展的示范區。
如果說改革和科技能夠提升城市的外在“氣質”,那么文化就是實現城市“內在美”的氣質。這里的文化,不僅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的文化積淀和遺產,還包括一座城市人民的地域文化,質樸民風,熱情好客,志愿奉獻等社會和諧的正能量。在一些城市里,這些內在的“氣質”,逐漸轉化為“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
以北京為例,隨著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社會的和諧進步,形成“愛國 創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內涵。北京還組織了“北京榜樣”人物評選活動,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弘揚社會正能量,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爭做一個有道德、有素質、有文化的北京人。北京的這些文化氛圍就能夠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和內在氣質。
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主要看氣質。城市“氣質”的背后,要靠改革化解問題與矛盾,要靠科技提升發展效率,要靠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城市“氣質”就需要改革、科技、文化三方面共同發力,形成合力,才能讓城市的“氣質”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