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年多來,三地政府部門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聚焦《京津冀協調發展規劃綱要》“一張圖”,展開“一盤棋”建設,交通、生態、產業轉移三大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除了一些喜聞樂見的成果,還有一些難題待解,比如壓減產能致河北經濟發展“傷筋動骨”,承接地對承接項目出現同質化競爭。(12月30日新華社)
一年多來,圍繞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核心和首要任務,三地政府協同作戰、多措并舉,在產業轉移、生態共建共享、交通一體化等多個方面,邁出了諸多振奮人心的步伐,京津冀協同效應正在釋放。
一組組數據讓人充滿期待。以環保為例,2015年1-11月份,河北共壓減煉鐵557萬噸、煉鋼630萬噸、水泥620萬噸、平板玻璃443萬重量箱……其決心可謂壯士斷腕甚至是“傷筋動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12月30日對外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一系列目標任務,其中2020年的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約四成。屆時,天空會變一個模樣。
看到喜,也要看到憂。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產業轉移中喜憂并存也是正常的。眾所周知,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既有的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就像改革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在實踐中邊推進、邊摸索、邊總結,障礙要一個個破解,問題要一個個解決,首都要慢慢地有序地“瘦”下來。
公共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障礙。三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差距過大是不爭的事實,北京、天津經濟發達、財力雄厚,而河北實力較弱、居于劣勢,影響了產業的合理布局。比如,河北各園區對承接北京產業轉移表現出極大熱情,但由于“僧多粥少”,導致“饑不擇食”,出現同質化無序競爭。這一問題不解決,將來可能出現新的“城市病”。
早在2015年2月,習近平就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明確”:目標要明確,思路要明確,方法要明確。就方法而言,要放眼長遠、從長計議,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因此,既不能有等一等、看一看、放一放的心態,也不能簡單化切蛋糕、盲目無序推進,要在規劃統籌上做好“準、透、深、實”這一“大文章”。
因此,在《京津冀協調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還應盡快出臺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細則,進一步明確三地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避免周邊地區貼北京邊緣“攤大餅”式發展,繼續走老路子。總之,協同發展難題在規劃,根本出路也是在規劃,只有加大規劃統籌力度,才能克服產業布局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確保在一個目標下協同、一張藍圖下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