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霧霾加重。對此,這些地區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預警,采取了不少應急舉措。
不過,環保部在對北京市的督查中仍發現了不少問題:一些本應停工的工地仍在施工,施工人員稱未接到停工通知;一些道路揚塵問題嚴重;有的區縣劣質煤散燒污染問題突出等。而在其他地區,類似狀況也同樣存在。有的是應急響應“啟”而不“動”,有方案但并未落實;有的是缺乏監管,企業違法超標排污,在嚴重霧霾天也一如既往。
要減輕人們的“心肺之患”,亟須把應急響應方案進一步做細做實,在嚴重霧霾襲來時,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提前精準預測預警,強化應急調度指揮,各司其職、協同行動,把應急減排等措施落實到每一個相關的企業、工地和責任人。而要徹底減少重污染天氣,還要通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鐵腕執法、嚴格問責,以此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綠色低碳發展。
要注意的是,大氣污染防治急不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長期粗放發展,我國在30多年時間內集聚和爆發了發達國家100多年中遭遇的環境問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工業、交通等領域的大量排放,使得PM2.5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遠超環境容量。難以承受的污染之重,治理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大氣污染防治更是等不起。解決不好大氣污染治理等環境問題,不但會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老百姓的身體健康,還可能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隨著一股冷空氣的到來,華北重霾2日有望消除。霧霾暫時散去,但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當繼續查找薄弱環節,按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部署和要求,切實加速行動起來,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只有這樣,下一次不利氣象條件出現時,才不會手忙腳亂,等“風局長”來解圍。只有這樣,全面小康社會建成時,才不會讓生態環境這個短板,拉低人們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