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顧問總工程師吳德繩
作為建筑界的老人,同時趕上了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我一直在考慮建筑業歷史的起源、現存的矛盾和今后的發展方向。40多年來,我所從事和服務的部門是建筑業的龍頭企業——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我從這個視角做一點回顧。
建筑業可以說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人們從洞穴里出來之后就有了建筑產業。建筑業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和非常了不起的遺存,像希臘的神廟、秦始皇的墓、紫禁城、太和殿、祈年殿、頤和園等很多輝煌的建筑。但仔細想想,這些輝煌的建筑其實是空殼,因為包括紫禁城、太和殿甚至大四合院、大觀園在內,里面有正房、廂房、耳房、茅房、灶屋,卻沒有衛生間、廚房等等,這說明,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些建筑技術、系統和建筑設備沒有放進這些輝煌的建筑里??茖W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用很多技術為人們創造了舒適的生活環境。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建筑物才有了“血管”——自來水,有了“呼吸系統”——供暖和空調設備,有了“神經系統”——電線,有了“大腦”——智能化??蛇@些系統并沒有多長的歷史,可以說,沒有超過50年。
回顧這些歷史,我想說明,在這樣一個輝煌的營造空殼的建筑產業當中,后起之秀——建筑設備專業學科,在建筑發展的過程當中處在一個多么幼小的地位。可以說,它還是一個很初級的角色,只能發出很弱小的聲音。所以這么多年來,我感覺這個專業還沒有壯大起來。但近一二十年,特別是環保、綠色、低碳提出之后,我深深地感到,這些專業的責任大大加強了,甚至比建筑業等專業擔負更大的責任。就說明,我們應該快速地推動這些系統及其內涵的成長。
從業過程當中,我發現,我們的行業包括政府主管部門,給我們增加了一些適合設備專業方面的規定,比如說建筑物要隔年驗收。它的意義就在于檢測設備是否經得住春夏秋冬的考驗。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被強化了的規定,至今還處于一個脆弱的狀態。
如2008年7月,奧運場館建成了并通過驗收,2008年8月奧運會成功舉辦,接著又成功地舉辦了殘奧會。但到2009年,建筑設備該驗收的時候,連業主方都沒有認真支持和響應就過去了,也就是說,隔年驗收的建筑設備專業有個性的內涵還如此之脆弱。
大家知道,系統還有一個調試的過程,因為系統不調試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應用。一個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教授曾經對我說,“調試”這個詞不對,應該改成“調適,因為不是調整試驗,而是調整到適合。我夸獎他太聰明了,我認為,理解的深刻才可以帶來語言的精準。反過來,我也很悲哀地說,這個詞糊弄了我們50年,說明我們還很不成熟。
第三個問題,運行環節。如果沒有運行,建筑殼的部分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唯獨有生命的東西是不行的。所以我在反思當中就感覺到,節能、環保、綠色的重要性。
大家看到,這個專業在很多方面都很欠缺,要趕快讓它強壯起來,才能讓我們真正走上低碳城市化的道路。然而,低碳城市化之路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它需要建筑系統集成??墒?,建筑空殼營造的過程對于設備專業的成長是遮蔭的,這不不利于設備專業的健康發育。我們建筑設計院里,設備的設計是按建筑土建的設備流程規定來做的,也就是設備工程師負責選擇主機系統,配個末端,再搭個自控就完成了一個系統。這個做法在設計規定上,在驗收規范上比比皆是,但是我也不禁要問:一個系統能分成這么多部分嗎?這是從建筑物部品的組合規律而來的,對于系統集成卻是不行的。在這些困惑之后,我們現在勉強找到了一個小小的出路——就是系統的集成化。所以,現在我們能不能更快地改變原來的這些禁錮,提倡一些更適合低碳環保綠色的建筑業方式,這值得我們深思。
我再講講思想的發展。如果系統的設計實現集成化,那么建筑設計會更加優秀。比如,土木建筑設計有一種理念叫“包得住”:就是在做結構設計的時候,按建筑每平米多少荷載來考慮,照此做計算、設計梁、板、柱。當年建設人民大會堂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比如冷凍機是放三臺還是四臺,結果專家們認為應該是五臺,原因就在于“包得住”的理念。凡是這樣的建筑都是政治型建筑,是以可靠性為主的。在那個年代,這樣還是可以的。現在發展成什么樣了呢?在最熱的年月,三臺主機能量包不住負荷的話就要放四臺。否則,雖然減少了350萬的投資,減少了幾十平方米的機房面積,但如果少了這一臺機器,可能就缺少5—6%的能量,并且房間墻體厚薄還會致使夏天室內溫度或高或低1度。這說明“包得住”的思想靠不住,用系統的集成化的方式來綜合設計才對。
現在,新建筑、新規劃的工程很多,從低碳城市化的角度必須把系統集成理解為“能源規劃”內容才算是完整的規劃。它指的就是能源的需求、系統的選擇和優化,以及分步實施方案等內容,否則我們是做不出好的節能、低碳、綠色、環保的建筑作品的。
點評專家 吳元煒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副院長、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文化5000多年天地人合一的觀念是我們的文化核心,可是現在我們被許多西方的文明占領了,這讓我們想問題的時候都是一個個環節去想,而不是用整體的觀念。吳院長講我們的系統是要運行的,運行背后的是能源,而且要排出其他氣體。發達國家在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是多少呢?英國是50%,美國是40%。如果我們中國今后要走他們那樣的城市化之路,就要用40%的能源消耗來換取。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就是說,我們要城市化,能源從哪里來?答案是:全進口。所以,吳院長提出來,要關心小專業。我認為,中國的發展,不僅要關心小專業,大事還要靠小專業來扛。我們講節能,就認為要搞熱計量,其實,不是光熱計量就能解決問題的。所以吳院長講的系統集成概念,就是在城市規劃開始的時候,就要各專業的參與進來,而不僅僅是規劃師。1988年國家計委搞專項規劃,我是建設部的專家組長,那時,規劃里面還沒有這個工種,但是,實際上能源是我們城市發展的基礎,是農業跟工業的差別所在。我們跟俄羅斯談判500億天然氣,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能源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所以,我們在關注大發展的同時,也要關心暖通這個小工種。我們一定要走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發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生態的城市化之路。我想吳院長的講話如果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和關心,暖通專業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