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果寧: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從前,有兄弟二人皆立志遠游修道,無奈父母年邁,弟妹年幼,老大家里還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過,兄弟二人要拜其為師,并將家里難處訴說一遍,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喃喃自語:“舍得,舍得,沒有舍哪有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夠,十年后我會再來,然后,飄然而去。
哥哥自覺,手持經書決絕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終不能舍。
十年后,哥哥歸來,口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再看弟弟,彎腰駝背,面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緩慢。
高僧如期而至,詢問二人收獲。
哥哥說:“十年內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廟道觀,背誦真經千卷,感悟萬萬千千。”
弟弟說:“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復,幼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誦讀經書,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決定收弟弟為徒。
哥哥不解,追問緣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父母尚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舍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
哥哥默然。
的確,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法用金錢來評估的。沒有父母,我們便不能存在于這個世界;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我們就不可能長大成人。因此,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將“孝”字排在品德的首位,對父母,我們不論說出多少感謝,都不足以報答他們的無邊之愛。
所謂孝,人生之孝有三重境界。一曰“小孝”,滿足父母日常之需,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這樣的兒女之孝便為小孝;二曰“中孝”,如果兒女能在事業上作出成就,為社會貢獻出價值,父母為之自豪,這樣的精神回報便為中孝;而孝的第三重境界,則為“大孝”,是對父母之孝的最高境界。
那么,什么是大孝呢?
修行之人早晚的課誦中都有這樣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謂四重恩中,便有父母的一重,懂得聽聞佛法而修行,上求佛道以開智慧,下化眾生以救苦難之人,便會懂得早日成就,將父母度出輪回,讓父母脫離生死病痛之苦。當離開父母、親人,放下小家,便承擔起一個大家庭的責任,將所有長輩當做是自己的父母,將所有同輩當成兄弟姐妹,將所有晚輩當成自己的子女。也正如孟子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情懷,便是大孝。
唐代詩人孟郊詩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關于父母恩情的感人描述。無法體會父母之情的人,是很難有一份持久而真摯的感情的。這樣的人,永遠都不可能付出真心,不可能在社會上獲得成就,體現價值。
除卻父母,我們的至親之人,便是愛人與子女。百年修得共枕眠,相逢即是緣分,哪怕我們身旁的那個人只是為我們做過一頓飯,在我們饑渴的時候,給我們倒過一杯水;在我們寒冷的時侯,給我們披過一次衣服,蓋過一次被子;在我們病痛的時候,陪伴著我們,一起到醫院就診;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候,牽著我們的手,讓我們靠在他的肩上,給我們勇氣。哪怕這些,我們一生只遇到過一次,也請懷著虔誠的心感恩吧,那是百年才修到的緣分,不要輕易傷害或錯過。不懂得感謝夫妻之情的人是可悲的,他們只會越來越墮落,變得不快樂,變得可悲。
所謂夫妻,便是我們要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生伴侶。夫妻合在一起,才可以成為完美的人生。當兩個人成為夫妻,愛情便升華出一份更濃的親情,他們不只是我們的愛人,更是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我們才有子女,有了幸福的家庭。因此,除了愛,他們還對我們有恩。全力付出、給我們幸福的人,我們不可以傷害或背叛,不能無視我們得到的幸福,只要求得到,不愿感恩、不愿付出。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便是世界給我們機會,升華我們的生命層次和精神世界,完善我們的品格,最后得到心靈的引渡和回歸。去感謝我們的親人吧,從他們身上,我們開始懂得愛,明白這個世界的美麗。感激他們,能讓我們幸福和快樂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