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上半年以來,北京等全國十大重點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為2549.8億元,比2014年同期的4852.99億元同比下降47.5%。這是否示意著土地一級市場暴利時代的告終?
由于戶籍和土地制度的制約,我國當前的城市化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與其相隨的則是各地政府津津樂道的“土地財政”。近年來土地這么值錢,各種關于土地價值的說法當然會流行。其實,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并不是先天存在的,現行財稅體制、公共服務支出、土地快速增值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土地財政”的形成。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前,地方財政比中央財政“寬?!?,稅改以后,地方財政很緊張,于是乎地方政府只能賣地創收,擴大“土地財政”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土地財政”的銀子花起來特別順手,因為土地出讓金是不包含在財政收入里面的。原有的財政收入對應著各項財政支出,已經有了用途,花起來很不順手。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土地財政”也為地方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及系列民生工程的改善做出了“卓越”貢獻。
據統計:2001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1296億元,以后逐年上升,2014年達到了4.26萬億元。有人將地方土地出讓金的規模與地方財政收入進行比較,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許多地方土地出讓金的規模已經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2010年甚至達到了三分之二。這筆錢地方拿大頭,占七成,所以說“土地財政”是名符其實!
1996年,我國城鎮面積是1.3萬平方公里,到2011年擴大到5.3萬平方公里,增長了3.1倍;而同期的城鎮人口,僅從3億增加到6.9億。一些地方政府把農村耕地征用為城鎮建設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農田來發展各種各樣的產業,導致很多城市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非???。但由于城鎮人口沒有同步增長,因此出現了沒有人氣的新城、新區,乃至所謂的空城、“鬼城”。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約有三億農業人口進城打拼,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面臨一個問題:老家的地怎么辦?在“土地財政”的引導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地不能丟了”??梢姡巴恋刎斦币呀洷毁x予了全新的含義,并影響著億萬農村人口的所思所為。
眾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們,依然眷戀著老家的土地,掙了錢還是想回家蓋房子。那塊寶貝宅基地,是萬萬不能丟的,因為現在拆遷補償很高,很多人都因此發了財。家里的承包地,當然也要留著,萬一征地,也是很大一筆錢。而且,很多人心里還多少存著一絲念想,萬一城里混不下去,還可以回家種地。多少有點“人在城里,心在村里”的意思。
舉個通俗的例子:買房子的人都知道,看房子最重要的是位置?!拔恢谩敝靛X,是因為那個位置能夠提供很多以人為本的“便利”,比如附近的學校、醫院、菜市場、娛樂中心等等。而這些“便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提供了現代社會最重要的配套服務。這些服務主要由人來提供,土地的貢獻并不大??梢哉f,將這些人和設施搬到哪里,哪里的房價就會漲起來,搬走地方的房價就會跌下去??梢姡蛟炷転槊癖娞峁﹥炠|服務的“位置”才是王道,依賴“土地財政”瘋狂擴張的土地城市化模式該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