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將實施“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概念逐步走入公眾視野;5月19日,《中國制造2025》正式公布,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6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發布,標志著“制造強國”概念有了具體統籌部門,將進入實操階段?!爸圃鞆妵睉鹇詫⒁栽鯓拥乃悸穪韺嵤繒ξ覈鞘谢M程產生哪些帶動作用?智能制造的推廣與推進就業之間是否會產生矛盾? 《城市化》雜志特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前院長、經濟學博士霍建國予以專業解讀。
霍建國:無論是從中國制造業生產規模,還是從中國在世界上的競爭優勢來看,當前我國都迫切需要提高制造業的整體實力。此時提出“制造強國”理念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切中了制造業發展的脈搏,無疑將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及競爭力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并非在短期內可以實現趕超。從基礎工業方面看,我國的基礎工業件、元器件制造、裝配零部件制造等方面都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且成品細節與外觀差距更明顯。從裝備制造方面看,我國裝備制造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規模較大,特別是在水電、火電等大型機械及工程機械上略有優勢。雖然我國制造業的產量及規模位列世界第一,出口規模巨大,但制造業的利潤率卻很低,整體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尤其是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原有競爭力優勢不斷下降,新的競爭力優勢尚未形成的轉換期,如果此時能通過轉型升級、引入市場壓力或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引導、定向調控,使一些產業政策發揮作用,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那么,相信制造業的整體情況將有所改觀。所以,制造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要持之以恒、鎖定目標、不斷進取才能見效。
“十三五”是關鍵階段。2015年是“十三五”的謀劃之年,此時提出“制造強國”概念與規劃,表明我國將立足于在“十三五”期間解決整個工業制造業競爭力的問題,至少要為制造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明確“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的發展思路至關重要。從目前情況看,整體發展思路還有待進一步調整,是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由政府組織“國家隊”攻堅克難,突破技術壁壘?還是靠改變市場環境,給企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讓企業自身去努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從整個市場化改革的角度而言,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營商環境,讓企業在市場中公平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應是最可取的。在發展理念上不應完全依靠產業政策或特殊支持政策來促使企業加快發展,否則只能解決部分領域、部分行業、部分企業的發展問題,無法解決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與創新能力缺失問題,這一缺失只能依靠企業的創新精神和競爭實力來解決。目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不斷增大,例如歐美制造業的回歸以及在技術上歐美擁有的優勢都對我國構成挑戰,我國必須抓緊時間,創造條件利用“十三五”關鍵發展時期,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從而形成中國在國際上新的競爭優勢。
制造業與環境。目前,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正處于快速上升期,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是工業化及由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過去,我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增長,而沒有兼顧好環境與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未來城市化的發展將更加強調人性化,工業的發展也將依靠節能環保等新技術的提升來兼顧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否則工業發展越快,則欠賬越多,反過來還需要更大的投入進行改造、修復,其結果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特別要處理好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部分礦石原料或化工品可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有毒氣體排放問題,從而實現減排和防控的目標,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處理好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我國仍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的雙輪驅動階段,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固然十分重要,但城鎮化發展理念的變化在現階段更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高水平的城鎮化一定離不開高水平工業化的支持,例如城市的飲用水供應、排水及垃圾處理、環境監控系統等,都離不開高水平的工業技術,這些設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城鎮化發展的水平。所以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促進經濟的增長、兼顧環境問題,這是工業化與城市化最理想的發展關系,甚至我們的城市功能都可能會因此做出調整。以往,我國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過程是混在一起進行的,大部分城市都具備工業制造能力,并以此襯托了城市化的發展。未來,這些城市的功能配置可能將更加科學、合理,這樣才能帶動工業化與城市化順利發展。
智能制造與就業。在“制造強國”理念中,另一個被頻繁提及的概念是智能制造。當前,我國仍處于農村剩余人口大量向產業聚集的城市化發展過程,智能制造代表著制造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智能制造的發展肯定會減少對一線生產工人的需求。這與擴大就業問題表面看是矛盾的,但實際卻并不一定帶來負面影響。目前,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新生勞動力供給已經出現不足,雖然近期中國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但其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口基數大。在發展經濟本身的同時,我國確應兼顧好就業問題,因為就業仍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就業問題的關鍵是解決人才結構問題。實際上,我國真正缺少的是高端制造業領域的技術人才。智能化制造與目前的CAD、CAM等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完全不同,它是一種由電子程序控制的生產制造過程,完全由計算機程序掌控的加工過程。真正的智能制造是將整個制造程序輸入電腦,而后完全由電腦控制整個生產流程。智能制造需要的勞動者是掌握這種程序操作的人,以及設計這種程序的人。但在高端制造領域,目前我國的人才極其短缺,因此要培養更多可以編程的技術人員,或可熟練操縱現代化機器的專業人員。這些技術人才被培養出來后,不但能夠滿足生產環節的需求,同時,他們對技術或工藝流程也能夠做出優化和完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從這一點上講,未來制造業轉型升級后,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會進一步上升,勞動力就業的結構問題會進一步突出。一方面,需要大批的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也需要現有的技術工人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更適應自動化生產的工藝與管理,同時加快發展與制造業配套的服務業還會消化吸收大量的就業。所以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只是存在結構性的短缺問題,而不會大幅度影響就業。
中國未來的崛起和全球影響力的上升,只能立足于制造業的基礎之上,因此要高度重視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實現《中國制造2025》不僅關系到我國的外貿競爭實力,更關系到我國的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