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我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城市的擴張和建設上,且建設的速度十分驚人,但野蠻擴張也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社會問題。雖然我們的城市建設并不缺乏技術,甚至我們的技術還很強大——我們可以用推土機推平一座山,填平一條河,然而,許多問題光靠技術是無法解決的。與強大的技術相比,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缺少了一點智慧。
智慧與技術有本質的區別,但往往我們卻極易混淆這一點。以廣州老城區的流花湖為例,當年政府為了疏導街道水患,組織人力建成了這一人工湖,現在這里已成為了一個旅游景點,與城市渾然一體。然而,有的城市為了項目建設需要,卻不顧城市內湖的疏導功能,通過技術手段不斷填湖。填湖后如遇下雨漲水怎么辦?漲水后排水管不夠用致使湖水外溢怎么辦?顯然這些問題都沒有被考慮在內。誠然,技術可以解決一時之需,但智慧的難度性更大。技術雖然在不斷進步和更新,但什么時候采用什么技術、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標,則是一種智慧的表現,這就是智慧與技術的區別。在城市發展中,我們亟需用“智慧”來推進城市的建設。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昨天今天與明天的關系之中。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能處理好這四個關系,就是大智慧。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管子》中有言 “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即人的規律要與自然相協調,這樣天下之美才能產生,這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最好注解。以績溪博物館為例,績溪博物館在設計中保留了原有的古樹,并充分利用古樹的形態設置了庭院、天井、街巷等空間;更以徽派建筑的特色設計——粉墻,倒映出樹影在陽光間自然流瀉的美景,從而達到了真正的“眄庭柯以怡顏”。這就是智慧的體現。
所謂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要考量不同群體間在當今這個社會中應如何共同相處的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中,如何才能使大家和諧、互助?在這方面,我們的智慧并不多,因此現代社會中的沖突不斷。
所謂人與自我的關系,則是指一個人自身的身與心的關系,它關乎人們生活在當下這個時代,是否有幸福感、是否心存希望、是否心存未來。影射在城市建設之上,則表現為城市建設是否有章可循、是否獨具特色。然而不幸的是,如今,很多城市都毫無章法,更缺乏特色。例如桂林,就是中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風貌特色流失的一個縮影,其早已不再具有山水城市的特色。因此,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能丟掉自我而去一味地模仿他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并無智慧可言。
關于昨天、今天與未來的關系,就是人們常常談到的“可持續”的話題,它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要對歷史有態度、對現今有作為、對未來有余地。以東莞生態園為例,那里曾是“污水匯聚區、垃圾堆填區、高壓線網集聚區”,然而,通過生態環境修復與合理布局后,如今已建成為生態園區,并吸引了大量香港投資者在此投資。雖然生態修復花費不菲,但修復以后卻挖掘出了很多商機,反推了產業的提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這些都是在城市規劃中我們要好好思考的“智慧”。從這些方面反思、檢討我們的城市規劃,不難發現,中國很多城市在規劃設計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缺乏“智慧”的表現。認識到這一缺點后,我們就要吸取教訓,甚至可以做補救的工作,開展生態修復和空間修復,提升城市的空間品質。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我們應有更多的提升和改進,運用智慧,使城市建設不脫離社會的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