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8月5日,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研究員黨國英發表文章稱,美麗鄉村建設應讓農民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
黨國英指出,村莊本來是在歷史上逐步演化形成的。單從表象上說,一個好的村莊會有利于農業生產,有利于農民生活,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再考慮到農業社會的進步,一個好的村莊或農村社區,應有高效率的公共事務處置機制,讓農民享受平等和諧的公共生活。但是,在當下我國,政府對鄉村建設干預很多,而干預的結果常常不好,加上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就使鄉村建設得不是越來越美麗,而是越來越粗鄙,扭曲了鄉村發展的自然演化機制,鄉村就很難越來越美麗。
黨國英認為,在上述背景下,出臺一個建設美麗鄉村的推薦性、指導性標準,就很有意義。這個標準的作用,首先在于束縛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不要讓它胡亂指揮鄉村建設,其次,有這么一個標準,對農民建設自己的家鄉也有極大幫助。
黨國英根據以往在農村的調研經驗,提出促進這中國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從長遠看,居住在鄉村的居民是中國比較富裕的人群,他們的收入超過社會平均水平。未來中國的人口數量高峰大概是14.5億左右,差不多4億家庭。1億個家庭住在鄉村,3億個家庭住在城市,城市化率達到75%以上。在1億個鄉村家庭中,約有3千萬是家庭農場主,其余是與農業和農民有關的家庭,以及一部分“逆城市化”遷移家庭。3千萬個直接務農家庭要比現在的中國農民擁有更多的土地資源,農業規模經濟會大幅度增加,他們的收入水平超過城市家庭不是難事。
其次,中國職業農民將因生產的需要分散居住,在全國形成幾百萬個分散的小型農業居民點。農民將有不同風格的農莊,星羅棋布地分散在田野上,形成美麗景觀。一些地方政府實行的簡單化的“并村”政策必須考慮停止。脫離農業的農村居民可以進城居住,“空心村”也可以拆并,但無論如何不要把職業農戶或潛在的職業農戶趕到“集中區”里。
最后,美麗鄉村中的中國農民最終會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權利,他們甚至還有某種城市居民沒有的“特權”。他們享受某些公共服務只不過要比城市居民多開幾十分鐘的汽車。因為他們所從事的農業具有多功能性,國家可能會給他們財政資助,而這種資助是城市居民無法得到的,這便是他們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