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官員的尷尬“怎么破”?
時間:2015-08-05 09:44:52
來源:任云肖 作者:紅網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到縣、市,提及“環境追責”,環保官員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表達“不解”——環保涉及眾多部門,國家亦有職責界定,但只要出了環境問題,環保部門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輿情爆發時,一些地方政府通常還會處分環保官員來平息民怨。(8月4日《中國經濟周刊》)
一個好的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環保意識的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越來越頻繁的霧霾天,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治理的重要性,也因此,從前不怎么起眼的環保局,一下子變成了人們對環境不滿的“眾矢之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按理說不難做的工作,現在為何變成了燙手山芋,甚至有人說當上了環保官員就意味著政治生涯的結束呢?
其實,治理環境往往意味著要損害到一些企業的利益,而這些企業又關系到當地的經濟和人們的就業,再加上環保局的官員由當地政府任命,“烏紗帽”掌握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手里,有的政府片面強調經濟,忽視環境保護,就會要求環保部門去為企業造假,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瀆職、不作為,在這種情況下,環保官員們要保住位子就得放棄原則,堅持原則就得得罪上級,最后無奈的環保干部們只能吐吐槽,抱怨下,一邊背著罵名,一邊領導還不待見。
說一千道一萬,造成環保官員這種尷尬局面的還是當前環保與發展模式的矛盾。人們要致富就必須發展經濟,而當前經濟的發展模式又要以環境為代價,環保是里子,經濟發展是面子,一些政府為了面子往往就會選擇犧牲里子,再加上幾十年重視發展速度忽視發展質量、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所累計下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不是一時能夠改變的,渴望畢其功于一役也是不現實的。
要改變當前環保困惑,筆者認為,首先,政府部門要徹底轉變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意識,要充分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在重視發展的同時不要放棄環保,著重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逐步實現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其次,環保不是政府自己的事,也是公眾的事,因此要進一步推進環保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讓公眾和媒體充分了解企業排污狀況,迫使企業向綠色產業轉變;最后,通過加強環保考核、約談地方政府負責人等方式,讓地方黨委政府依法行政、敬畏法律,牢牢守住“生態”這條底線。
當然,尷尬歸尷尬,環保官員不能因為這些困難就退縮了,對上,那些不負責的領導,環保官員要勇于指出;對下,那些百姓反應的事件要敢于解決,這樣才對得起環保官員的頭銜,才是個既能站得住又能頂得住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