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旗下子公司“彩生活”2014年6月上市后,股價呼嘯而上,靜態市盈率達70多倍;萬達商業地產只是將原計劃上市的旅游地產資產替換為部分O2O資產,估值立馬翻了一倍;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斥資1億元投資一家名為“you+國際青年社區”的創業公司,只是因為這家公司的公寓項目是以打造“年輕人線下社交平臺”為特色;百度牽手萬科,要用大數據講商業地產新故事;騰訊斥資15億港元入股物流地產商華南城;阿里巴巴斥資53.7億港元入股百貨零售商銀泰商業;恒大集團與海爾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3年的合作規模達人民幣300億元;世聯行與搜房網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目標直指世聯行背后的線下新房代理銷售業務……扇動“蝴蝶效應”的翅膀,就是“社區O2O”。
“社區O2O”開啟房地產行業的新時代
在房地產領域,歷史演化的邏輯是四步。第一步是有了“商品房”的概念,單純為了滿足人們“住有所居”的需求,房地產行業是一個“臺風來了豬都會飛”的時代。第二步是有了“社區商業”的概念,以5分鐘步行為范圍,將人們的購物形態從大商場轉換為鄰里型購物,滿足了人們“一站式”購物的需求,房地產行業進入了一個拼“配套”的時代。第三步是“O2O”概念的提出,同樣源于美國,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除了解決人們“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之外,豐富的服務項目和休閑娛樂項目成為標配,房地產行業進入了一個拼“以人為本”的時代。第四步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區O2O”以“互聯網思維”的形式全新出現,房地產行業將進入一個拼“服務體驗”的時代。影響將如何?至少目前“彩生活”明確提出了“零物業費”的理想,房地產不得不重視“大數據”、“眾籌”這些新玩意兒了,大商場這一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商業神廟也正在持續衰亡……
人類每一次的時代轉換,都以科技的重大發明為標志。一方面,科技的重大發明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物質財富進一步豐富,人的需要層次進一步提升,“社區商業”時代滿足的是人們的生理需求,“O2O”時代滿足的是人們的心理需求,“社區O2O”滿足的將是人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業規則”,移動互聯網將使終端網絡、內容網絡、關系網絡、服務網絡互連互通并基于這種連接社會協同,包括人在內,所有的一切都既是終端,又是內容、關系和服務,時代變換加速進行,產品對產品的顛覆、行業對行業的顛覆,最終必將演進為時代對時代的顛覆。互聯網巨頭、商業巨頭、房地產巨頭為何紛紛加入對“社區O2O”的角逐?只因為這將是一個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再談論商業地產、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等實體商業,似乎就有點“土鱉”了。
“社區O2O”對商業模式的沖擊,我們只需要看美國著名的百貨零售集團梅西百貨的“攻略”就會明白傳統商業的“無奈”:支持Apple Pay、當日送達、線上購買線下取貨、專職建議師、現場互動屏幕直接下單、購物APP、圖像搜索、手機錢包、RFID應用和擴展、Shopkick 逛街應用、智能試衣間、梅西數字出版、梅西桌面搭配……在本質上,梅西百貨的這些并不是創新,而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融入“社區O2O”的對策。移動互聯網時代,“社區”早就超過了社會學的概念,但“社交”的本質沒變;“社區O2O”的“線下的商務機會”也將不再局限于物理的“社區”。有多少種契合人性的“社區”創意,就會有多少種“社區O2O”的商業模式,但毫無疑問,未來一定是屬于“社區O2O”的。
“社區O2O”之于房地產轉型的機遇
據媒體報道,上海某房地產企業由于物業管理用房建設面積過多,就用空閑的房子作為桶裝水的臨時倉庫,代售上海多個品牌的桶裝水,每桶水賺一元錢差價,結果一年下來光桶裝水就掙了幾十萬元的利潤。這只是“社區商業”的例子,“社區O2O”的誘惑顯然大得多。對于電商來說,“社區”可買的東西顯然不止“油鹽醬醋茶”,凡是居家需要的、個人生活需要的,都會是暢銷的。一個城市的三口之家,每月的“社區”消費多在2000多元至10000多元,一年至少有3萬元,如果按照20%的利潤計算,一年就可賺6000元,即使只拿1%的傭金,也有300元,那么,圈住10萬戶,就能賺3到60億元,這還沒算平臺衍生出來的眾多收益,那么,如果圈住100萬戶、1000萬戶呢?可見,“社區O2O” 是一個多么大的“金礦”,也難怪專家說這是房地產轉型的最佳機會。
2014年12月末,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顯示,90后大學畢業生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很多人吐槽:“不是不買房,是買不起房”,但這確實可能是“老眼光”,“買不起房”是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不是不買房”,而是“為什么要買房”、“買什么樣的房”,所以《人民日報》這次說對了,“是觀念進步”。90后是誰?他們是數字世界的“土著居民”,是生存需求已經不再強烈的一代,“互聯網思維”已經內化到他們的骨髓,沒有理由不“享受生活”。租房為什么不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我國也必然逐漸像美國一樣,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持續,除了買房時的成本與稅費,買房后的房產稅、保險、社區費等都可能隨之而來;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租售比也必然下降,租房比買房更便捷,面對高房價,喜歡“隔段時間就換換空氣”的年輕人,買房為什么還要成為首選呢?
理論上,房地產業是介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具有復合特征的產業。但在長期“買地—蓋房—賣房—賺錢”的模式下,房地產業主要是以第二產業的面貌出現的。但是,當社會進化到“不買房一代”成為社會主流的時候,第二產業的模式還能奏效嗎?即使是物業出租,如果不考慮生活的便捷性,不真正將房屋設計為“數字土著”的家,能吸引得到租客嗎?作為第二產業的房地產的“黃金時代”的終結,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賣房賺錢的門越來越窄,但植入“互聯網思維”之后,依靠“運營+服務”的第三產業的“黃金時代”必將開啟。房地產業從重到輕,徹底變為服務業,這就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
房地產“社區O2O”的轉型實驗
互聯網的精神就是開放,“社區O2O”的想象無限,也對一切創業者開放著,易居中國與新浪、微博、分眾、申通聯合推出了社區增值服務品牌“實惠”;順豐大面積鋪設名為“嘿客”的線下連鎖店;還有以社區001、小區無憂為代表的社區O2O平臺在資本的助力下迅速崛起。然而,房地產與“社區”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房地產開發商憑借其強大實力,以互聯網思維孵化的每一個項目都可能獨當一面,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商自帶的物業公司,更是“社區O2O”的天然入口,網上繳納物業費、網上報修、物業投訴、房屋出租等,一項服務就可將居民拉上“社區O2O”的“賊船”。更重要的是,物業公司是互聯網時代居民最便捷、最值得信賴的“落地點”,所以不懼互聯網龍頭掌握了大量客戶資源,不懼互聯網龍頭控制了多數用戶的流量入口。“社區O2O”時代,物業公司將不再是雞肋。
房地產商當然難以戒掉“賣房”的癮。要想將房子賣給“不買房一代”,談何容易。幸運的是,房地產遇上了眾籌。目前,房地產眾籌大約有三種模式,一是投資理財型,大家有錢賺,本質是推廣;二是營銷推廣型,朋友圈營銷傳播品牌;三是金融產品研發,分解購房者的首付壓力。然而,置于“社區O2O”的概念之下,這三種模式都因為風險太高,現在的火爆避免不了終將淪為噱頭的必然。眾籌指的是在互聯網上面向大眾籌集資金,以幫助籌款人完成某個有特定意義的項目。如果從賣房的角度,房地產眾籌應該回歸“互聯網思維”,是以共享、參與、掌控為基礎的“自建住房”,應該是買房者先選地、先設計、先出錢,房屋還沒開建就已經賣出去了。居住地產如此,養老地產、旅游地產也都應該如此。對開發商來說,房地產眾籌不僅是一個“自建住房”的過程,更是構建“社區O2O”的天然過程。
從運營、服務的角度,“彩生活”毫無疑問具有代表性,花樣年的總裁潘軍甚至說“只做兩件事”:一是提供專業服務,二是搭建社區平臺。“未來,我們希望能免除業主的所有物業費,并在海量業主用戶群基礎上,通過增值服務創造一種全新的物業公司盈利模式。”因為“在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之間有太多的服務可以深度挖掘,像購物需求、理財需求、租售需求、支付需求、咨詢需求、社交需求、管家需求等,這些需求僅其中一個或許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目前,“彩生活”不但推出了涉及物業繳費、維修、社交、餐飲等服務于一身的彩生活網站,更在國內465個住宅小區內推行其“彩之云”APP應用,全面貫通社區的O2O業務。
“社區O2O”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商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有目共睹。因為商業能夠創造利潤,所以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往往選擇以商業模式為起點。購物空間立體化、購物時間碎片化、購物方式移動化、信息傳播社交化,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購物的四個新特點,催生商家集群效應的社區化商業將向“社區O2O”的商業模式發展。目前,完成“社區O2O”交易閉環的路徑,雖然都以社區為單位,以家庭為入口,但有兩種探索模式,一種是以小區無憂、社區001、叮咚小區為代表的“線上社區+線下整合”順向實現O2O的模式,另一種則以剛剛獲得6000萬元天使投資的“新潮小區”為代表,走的是“軟件+硬件”、“廣告+服務”模式,通過線下的LED屏進行強勢推廣,向線上軟件導流,通過線下到線上逆向實現O2O。
“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業規則”。《時代的變換:互聯網構建新世界》一書將互聯網時代的“媒介更新人文”概括為四個方面:思維模式更新,從理性時代到感性時代;時間感更新,從慢時代到快時代;空間感更新,從科層時代到扁平化時代;目標感更新,從奮斗時代到娛樂時代。所以,基于“品質、價格、內涵”的體驗,將決定成敗。“社區O2O”是一種商業模式,更是一種人文生活方式,能否在“社區O2O”的叢林中生存并崛起,關鍵就看對人文生活方式的理解。我們都是別人的機會,所有人也都是我們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別人的機會,我們就沒有機會。“創新有一種說法,領先半步叫超越,領先一步就是死”,互聯網構建新世界的邏輯就在那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從空間和時間中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互聯網構筑的數字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存活在那種趨勢和邏輯中,把不屬于那種趨勢和邏輯的東西拋棄掉,最終基于社區實現“線上”和“線下”的平衡。
家,貫穿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各個層次,是一個住所,更是一種精神。在家的時候,家是我們花最多心思打造的空間;離家的時候,家是我們最想念的地方;回家的時候,家是我們最放松的地方。所以,“社區O2O”毫無疑問是剛需、高頻類產品,更易吸引用戶,更適合用互聯網的方式尋找盈利模式。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有家就有社區,社區就是一道天然的“護城河”。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陸兆禧說:“六億的農村用戶可以再造一個淘寶,再造一個阿里。”所以,我們也看見電商巨頭紛紛將眼光投向農村,試圖再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那么,“社區O2O”,我們的眼光顯然也不能只盯著城市。互聯網時代,沒有對手,真正的對手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