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天高考,讓考生和家長終于結束了沖刺前的煎熬,又開始了等待成績和填報志愿的忐忑。
如同常年一樣,遠在桂西的老家,近日開始不斷有親友來電咨詢報考專業和學校的意見,或者開始打聽某某高校的錄取條件。
只是近年來,極少有考上一本以上大學的孩子是在本鄉、在本縣念完高中的,只要是學習成績有些冒尖的,都會被家里千方百計送到自治區首府的好高中,或者被其他縣市的優秀高中挖角。
而筆者曾經引以為傲的中學母校,近十年來不僅沒有再出現考到京城的學弟學妹,甚至每年出現勉強考上本科線的考生都成了新聞。
20世紀80年代初剛上大學時,看到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片尾滿天下優秀畢業生回到學校跟老師聯歡的場景,令剛剛步入青春期的我對高中母校多了一份懷念與期待。盡管筆者除了最后在高考時靈光一現之外,在讀期間從未獲得學校的任何褒獎,但那三年苦讀時光、嬉戲運動,甚至開荒勞動都是那樣地純真。
四年前高中同班同學組織畢業三十年聚會,有幸回到母校參觀,還一起捐助了數千本書籍。但物是人非,絕大多數同學都不勝噓吁,覺得母校的魂沒了:多年高考成績慘不忍睹,老師多半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學生多是在熬著等待畢業后去打工……
直到現在,高中同學在微信圈里對母校的討論更多的是嘆息和無奈。
作為全縣唯一的重點高中,筆者的母校依靠集中資源的優勢,把全縣各公社優秀教師抽調過來,生源全部是統考篩選出來的各公社初中畢業生尖子,從20世紀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高考成績曾經多年名列地市前茅。彼時沒有高考移民,也沒有擇校一說,當地學子趨之若鶩。能從鄉鎮調入縣城高中,自然也是各公社中學老師的夢想 。
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老的優秀教師或調走、或退休,加上本縣地處山區,經濟落后,優秀大學畢業生不愿來,來了也留不住,頹勢初顯。雪上加霜的是,自此以后,地市乃至自治區首府的優勢中學,開始向各縣伸出了觸角,逐步像虹吸一樣把優秀師資和生源一攬而盡。優秀教師流失殆盡,好生源又成無本之木,盛極一時的本地重點高中終成昨日黃花。如今只要有可能,不管是城鎮還是鄉下的家庭,都會毫不猶豫把孩子送到省城、地市或外縣的重點中學。
曾經利用縣城的地緣、資源優勢,制造了各公社(各鄉鎮)中學走向頹勢的縣重點高中,最終也變成周邊區域城市的陪襯。那些已經萎縮甚至停辦的鄉鎮中學,或許正變成這所母校的明天。
不可逆轉的城鎮化趨勢,使每一個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如同黑洞一般,不僅貪婪地吮吸著周邊鄉野土地的一切營養,也默默地吞噬著人們的理想和欲望。
鄉愁正在逝去,母校的潰散,或許是早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