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農民工總量上升為27395萬人;中西部地區和第三產業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有所增強。農民工數量逐年增長,許多企業卻仍面臨用工荒,原因何在?《城市化》雜志特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紀韶專業解讀。
紀韶:綜合實際情況看,《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簡稱《調查報告》)反映的數據非常客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數量不斷上升,2014年增加了約500萬人。但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卻面臨用工荒問題,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力文化素質結構問題。發生用工荒的企業大多需要的是有一定文化程度、一定學習基礎的勞動者,而恰恰社會上缺乏這樣的勞動者。這一現狀也折射出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北京為例,很多職業學校升格成為職業技術學院,設置大專甚至本科專業,即使這樣仍面臨嚴重的招生難問題。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政策原因,上世紀80、90年代人口的出生量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城市孩子擁有更多的讀書機會,選擇就讀職業技術學院的人并不多,農村孩子擇校,往往要求“包分配”,否則很少有人愿意報考。
第二,勞動力年齡結構問題。企業更愿意雇傭年輕工人,但在農村,70、80、90后人群數量大為減少。如果企業不愿接受年齡超過50歲的員工,必然面臨用工荒。
第三,勞動力成本問題。第一代農民工現在大約已六七十歲,因城市生活成本高,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已回到了農村。這一代農民工要求低,能找到工作、養家糊口就十分滿足,對于吃、住等外在條件并無太多要求。然而80、90后農民工們往往要求工作體面,不能太累、太苦,對收入要求也更高,企業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這些要求,就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境遇。
第四,產業結構梯度轉移問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我們課題組研究結論顯示,只要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有所發展,勞動力就不會跨省、跨區流動。《調查報告》數據也顯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中西部地區務工。隨著西部經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有更多人到西部就業,目前只是勞動力向西部地區轉移的一個開始。如果農民從事農業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相當,甚至少上幾百元,他們都不會選擇外出。到那時,我們將面臨更嚴重的用工荒、用工難問題。
面臨用工荒,企業也在尋找方法,試圖通過結構升級等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但往往又遭遇其他困境。例如,2014年前兩個季度,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動企業結構進行現代化升級、調整,然而升級后需要的是有專業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這使得41.2萬個崗位無法招到合適的工人,致使北京地區“現代三產”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考察這些崗位和企業會發現,它們都帶有明顯的后工業化特征,是“互聯網+”企業。如果普通大學生都無法達到用工需求,那么農民工就更不符合要求,因此,這部分企業在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加嚴重的用工荒。
《調查報告》數據還顯示,年齡在40歲以下的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這說明40歲以上的農民工數量不斷上升,尤其是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非常明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農業生產本身及企業用工態度有關。一方面,農村生活成本不斷提高,農民光靠農業收入無法支撐生活,不少年齡偏大的農民工重新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用工企業對于年輕農民工比重不斷下降尤其敏感,在用工時也愿意招收年齡偏大的人群。
我認為,如果不能有計劃地針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勞動技能的提升及培訓,今后,城市將面臨更嚴重的用工荒,因為勞動力結構失衡將使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勞動者。針對目前勞動技能培訓存在“證出多門”、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及農民工自身需求脫節等問題,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勞動技能政策,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進行勞動技能培訓,這對于應對未來城市經濟結構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還應盡快規范技能培訓,保證勞動力市場的質量和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