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動上過于強調鄉土意識,總想把人留住,其實未必是對社會整體最優的做法。東北地區的社會文化本就是高度流動性的移民文化,敢闖敢干、走遍天下都不怕,本就是這個群體最大的優勢。
近段時間,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失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許多人將這種現象視為某種蕭條的象征,并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相聯系,從而憂心忡忡。但坦率而言,這種憂慮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人口輸出的危機,而忽視了人口流動帶來的機遇。
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下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東北地區人口流失最嚴重的主要是一些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在建城之時,本就是大型國企、廠礦會戰的結果,而在這之前本就是人口稀薄的地域。大量人口隨著開采資源而涌入,自然也會因為資源枯竭而流出。這幾乎是所有資源型城市的宿命,今日美國的西部多少小鎮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同于人口稠密的南方省份,它從一開始就是高度機械化的、規模化的農場式的現代農業。即便是自然村落,其耕作面積與耕作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南方一些省份以充沛人力為基礎的精耕細作。這樣的農業方式決定了,它難以通過浪費人力資源的方式去容納多余的勞動力,更難以通過隱性失業的方式來留住人口。
第三,則是東北地區一些產能過剩的老企業逐漸面臨淘汰或是升級,這同樣會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坦率而言,寒冷地域的人口密度本就不應該很大,東北地區當前密集的人口其實是計劃經濟時代人為的大會戰、大開發的結果。隨著計劃經濟的褪色與戶籍制度的放寬,今天的人口外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然的復位。
當然,人們對于東北地區人口流失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東北地區仍然遲滯不前的改革緊密相關的。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的確讓東北地區在治理上面臨更多的社會心理與制度建設上的問題。
要提升治理績效、振興東北經濟,恐怕也必須擺脫那種回到過去人力密集的傳統大國企的沖動。在前幾年東北地區的改革中,一些干部正是落入了這種舊模式的陷阱,一味以擴大國企規模來拉動GDP,結果造成了今天更大的經濟困難。對于東北地區來講,良好的教育、完善的基礎建設與工業化的底子,完全可以支撐效率更高、人數更少的創新型經濟,人口流出、人才流入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在很多時候,在人才流動上過于強調鄉土意識,總想把人留住,其實未必是對社會整體最優的做法。因為東北人還是鄉土意識最弱、心態最開放、最敢闖的群體。東北地區的社會文化本就是高度流動性的移民文化,敢闖敢干、走遍天下都不怕,本就是這個群體最大的優勢。很多人看到東北冷清的街道而神傷,卻忽視了在全國各地闖出一片天地、紅紅火火的東北人。流動本就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今天,人的流動更是資源配置的先決條件。在很多時候,我們要用更沉穩的心態來面對快速變動的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