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剔除財政補貼后,2015年養老保險“虧空”將超過三千億元。《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為填補養老金缺口、緩解財政補貼壓力,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工作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專家建議,可以選擇一些收益一貫比較穩定的中央企業,拿出其中一部分產權劃到社保基金名下,社保基金根據所持的這部分產權,通過年度分紅持續獲得收益。(5月12日《經濟參考報》——養老金虧空將超三千億劃轉國資充實社保已在實施
有可能,我國社保養老虧空將超三千億,據報道,劃轉央企國資充實社保已在實施,這是民心所向,畢竟,央企是共和國的長子;在此,我想提醒的是,“國資填養老之坑”須越三道坎。第一道坎,從哪些央企去劃轉國資?中國現有央企110多家,這其中,有的塊頭大些而有的塊頭小些,有的盈利多些而有的盈利少些,有的壟斷性強些而有的壟斷性弱些,這種“劃轉”,到底是“一刀切”,還是對部分央企“切一刀”?怕就怕“鞭打快牛”。
第二道坎,如何“劃轉”?對于結構性轉型中產能過剩、面臨淘汰的企業資產可以處置、變賣劃歸社保,這也未嘗不可;而有的專家建議,可以選擇一些收益一貫比較穩定的中央企業,拿出其中一部分產權劃到社保基金名下,社保基金根據所持的這部分產權,通過年度分紅持續獲得收益,對此,市場經濟環境下,往往“潮起又潮落”,今天有了一定的“產權”,并不一定就保證明天有足夠的“分紅收益”,所以說,這種“劃轉”,最好是“真金白銀”,是一次性的,而少來一些“浮動性”。
第三道坎,“抽血”之后如何“造血”?“國資填養老之坑”,并非權宜之計,也有可能形成慣例,而增強央企的造血功能,根本出路在于國企改革,讓改革的紅利滾滾而來。正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所指引的方向,央企要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力求更多的“雞下蛋”;這其間,應該盡可能地引進較多的民間資本入股央企,以求徹底地“政企分開”,與此同時,大力推廣“職工持股”,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以增強企業的活力。
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日益加深,很有可能養老缺口會越來越大。“國資填養老之坑”,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運作不好,會“社保贏而央企虧”,而運作得好,社保與央企“雙贏”。對此,不應該“閉門造車”,更不可只憑少數官員“拍腦袋”,而該“開門劃轉”,相關部門應先拿出一個草案來征求社會意見,以求“集思廣益”,以求“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