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0年代開始,就有人討論轉移日本首都東京,或者轉移首都的部分功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不僅東京,日本的很多大城市都失去了其功能。住宅、交通、公共機構、服務設施等都是在1950年代重建的。從1960年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很多大城市都吸引周邊小城市和農村人口大量流入。特別是東京,不僅是行政中心,服務業、商業、教育、生產以及大量的住宅都云集于此。東京開始為交通擁堵、噪音、大氣和水系污染等公害問題大傷腦筋。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試圖把首都的功能轉移到其它地區、減少東京人口,這樣既能提高城市的便利性,也可以提高首都的功能。有關首都轉移目的地的調查也進行了。這個時期日本城市的地價開始大幅上漲,1980年代后半期,在后來被稱為泡沫經濟的時期,大城市的地價更是異常高漲。另外,襲擊大城市的災害、阪神淡路大地震等天災、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等的發生,也加深了人們對首都功能集中在東京的恐懼。
1990年代首都功能轉移候選地有:東北地區的“櫪木·福島地區”;東海地區的“岐阜·愛知地區”和有可能成為候選地的近畿地區的 “三重·畿央地區”。
“轉移”有“把首都本身轉移出東京”、“設立一個副首都作為東京的輔助城市”,還有將東京的首都功能(國會、各省廳等)的一部分轉移出去的意思。
但是,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國家財政面臨長期赤字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首都功能轉移問題失去了財政支持,相關討論的聲音漸漸消失了。
然而,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地震后,關東(東京等)地區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斷變大,為應對風險,應該轉移首都功能的議論再次浮出水面。
在這里列舉幾點贊成轉移的理由:1.消除土地使用和交通等過于密集的問題。2.形成分散性的國土。2005年首都圈(一都三縣)集中了27%的人口,將這些人口分散到各地,這樣可以改善地方的低迷、空洞化,使其再次煥發活力。3.強化應對災害的能力,建立東京受災后得以恢復的基地。4.當前東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會產生官商勾結的問題,向外轉移一部分政治功能可以消除這一隱患。
崎玉新都心
另一方面,反對轉移論的觀點如下:1.轉移費用的問題。轉移費用預計需要12萬億日元,考慮到當前國家的財政狀況,投資建設很困難。2 .對首都功能轉移“效果”的疑問。就算轉移出首都的部分功能,企業從經濟角度出發也不會進行大規模的轉移。就算有數十萬人遷移,也只相當于首都圈4000萬人口中的1%左右的人口遷移了,所以消除“東京一極集中”的效果存有疑問。3 .從災害風險分散方面來看,候選地也都有震災的風險。日本所有的地方都有發生地震的可能性。4 .搬入地的環境問題。建設30萬人的新城市,恐怕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與進一步提高東京的集聚效果相比,不能否認轉移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更大。
盡管有反對之聲,但其他轉移首都功能的國家,比如德國,把政府機關分散在首都柏林(BERLIN)以外的各個地方,((法院設在卡爾斯魯厄(KALSRUHE)、中央銀行設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國防部等設在波恩(BONN)),并沒有出現效率低下的問題。另外,韓國的首都在首爾(漢城),一部分的首都功能卻轉移到了北朝鮮附近的大田。
在日本,政府機關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轉移到了筑波研究學園(國立研究機關等)、崎玉新都心(各省廳的關東地區分部局等)。有關轉移首都功能的真正討論,今后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