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1 政府態度
2015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就新《環保法》(即:《環保法修訂案》)實施等問題答記者問,指出我們國家以超快的速度進入工業化,同時也以超快的速度造成了環境的透支。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一件大事,2014年4月24日,《環保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并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
傅瑩表示,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的新《環保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4次審議而出臺,“是‘有牙齒’的環保法,對污染‘零容忍’,懲治措施也是非常嚴格的。”比如,依據新《環保法》,可以對違法企業按日計罰,可以查封、扣押,甚至責令其限產停產,可以對違法人員實施移送拘留,并對監管失職的行政人員做出行政問責。
傅瑩的發言代表著政府的決心,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擺在重要位置。李克強指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要嚴格環境執法,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
如何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森林草原、江河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綠色財富,必須倍加珍惜”,“要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辦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擴大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試點,保護好三江源”,“擴大天然林保護范圍,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2015年新增退耕還林還草1000萬畝,造林9000萬畝。”
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并不相悖,《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產業發展時,強調“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報告》指出,我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視角2 全民關注
有與會人員做了現場統計,在3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獲得提問機會的記者,每5個中至少有1個想提與新《環保法》有關的問題。記者們不僅關注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態度,而且希望采訪到新上任的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甚至陳吉寧以何種方式進入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會場,都成為記者關注的焦點。
參與“兩會”的記者對環境問題發出了一系列追問,“兩會”期間,百姓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也居高不下。以關鍵詞“法律+有牙齒”在百度網頁搜索,結果達到近74萬條。來自淘寶網的數據:2月底至“兩會”開幕初期,環保相關產品的搜索量驟升,“兩會”開幕前一周,以“霧霾”為關鍵字搜索產品的指數環比增長10223.5%,“口罩”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272.7%,“空氣凈化器”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684.2%。
“兩會”委員、代表多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職業,在本屆“兩會”中,他們不約而同地對環保保持了較高的關注度——究其根源,正在于社會各界對環保工作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說,“‘牙齒’要有力,還得‘張開嘴’,需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長牙齒’就是要讓污染者付出代價,讓重度污染者的責任受到追究。”
有一些人大代表來自縣、地級市政府,他們一方面承載著所在地區民眾希望改善環境的期待,另一方面承受著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多地方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并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這些縣、市的政府領導人員在其代表身份和工作職責之間難以找到平衡點,為了GDP和就業,對于環保部門可處罰、關停污染企業的權責心態矛盾。
3月5日下午,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參加浙江代表團審議,第一個發言的省委書記夏寶龍開場即提到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張德江詳細詢問浙江省的有關情況后,反復強調保持山清水秀的價值和意義。同一天,在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的習近平總書記也對環境保護表示了格外的關注,他說,改善空氣質量“不能只靠借東風啊!事在人為。”
視角3 專家解讀
新就任的環保部長陳吉寧同時也是環保領域的專家,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邀請陳吉寧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陳吉寧指出,當前我國的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環境質量差。霧霾的問題、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城市黑臭水體的問題等;二是生態損失比較嚴重,特別是水體的生態損失;三是由于產業布局不合理,大量的重化工企業沿河、沿湖、沿江的布局仍然帶來比較高的環境風險”,“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的瓶頸問題”。
對于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以京津冀為例發表了觀點,他表示,“我們寄希望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大氣污染方面必須要有聯防聯動的機制,在產業協調發展問題上亦需要共同努力。需要整個京津冀,乃至全國人民一道,來應對大氣污染。”
空氣無國界,環境無地域。正如陳吉寧在答記者問時所說,“治理霧霾,改善空氣情況,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形成合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環境污染治理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轉變那些對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貢獻就是對治理霧霾的貢獻。只有通過全社會共同的不懈努力,不做旁觀者,我們才能加快實現藍天常在這樣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