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期,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發表文章,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金元浦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展現在我國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當前,我國文化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
從公共文化服務來看,2014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208.07億元,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西新工程和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目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覆蓋近3萬個鄉鎮(街道)和70萬個村(社區);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進一步保護,藝術團體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首先,這種轉變的核心理念是以民為本,親民、愛民、敬民、惠民。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這是新一屆領導集體的重要的治國理念和戰略部署,構成了文化新常態的牢固基礎。多年來,我們很多文化建設項目總是自上而下推行,有不少拍腦袋的政績工程,人民群眾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摸不到門,把不準脈,結果造成不小的浪費。因此,文化新常態是要把文化的根子牢牢扎在群眾之中,分析各個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分層分群體服務,細化服務。
金元浦指出,文化新常態表現為政府職能在深改中的不斷轉變。當下我國居民的文化需求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隨著恩格爾系數的變化,隨著公民素質的提升,隨著新的文化習慣的建立,公民內在文化精神心理狀況的新常態正在逐步建立。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在適應內在新常態的基礎上展開政策管理的新常態。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在“公共”的性質,強調“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讓文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進一步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用。當然均等化不是一律化,而是要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改革,分類服務。要關注新的小康條件下我國居民在文化上的升級換代的需求,關注新市民的文化需求,關注當下農村人口的文化需求,關注老年群體的文化需求,關注80后、90后、甚至00后等青少年群體的文化需求。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導人民群眾向更高的文化精神境界邁進。
文化新常態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發展的新景觀,這是百年來的新變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園。習近平提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薄爸腥A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正處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道路上,已經成為公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運用傳統文化的偉力,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塑造中華民族自強日新、厚德載物的“最深沉”的精神品格,養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這個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金元浦補充道,文化新常態還要用先進的高新科技推動文化的公共服務更上層樓,展示新內容,達到新境界。在北京地鐵4號線,隨處可見“地鐵圖書館”的二維碼,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閱讀界面來免費閱讀電子書。全民閱讀有了新方式,建設書香社會有了新路徑。
金元浦認為,總而言之,文化新常態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抓住當下文化發展出現的新問題,以敢于啃硬骨頭的精神,開創文化公共服務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