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1 《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突破”。《報告》指出,“城鎮化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途徑,也是最大的內需所在。要堅持以人為核心,以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為著力點,發揮好城鎮化對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對于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工作該怎樣實施,《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涉及范圍全面的政策引導:
第一,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城鎮化難點問題,包括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住證制度、建立規范多元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擴大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
第二,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比如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完善設市標準,實行特大鎮擴權增能試點,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規模,提升地級市、縣城和中心鎮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方便農民就近城鎮化;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等;
第三,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政府將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居住特別困難的低保家庭,將給予住房救助;同時,住房保障將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的措施,把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報告》提出,2015年將把城市危房改造納入棚改政策范圍,并將統籌推進農房抗震改造。
視角2 參會人大代表
政府通過制定合理制度、給予優惠政策等方式,引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參會人大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關注并參與新型城鎮化的推進。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委書記侯曉春指出,“新型城鎮化需要留住農民”。在他看來,鼓勵農民進城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最大理念,“如果城鎮化的保障條件、住房條件、城市的生活條件美好,農民就會留下來做城市居民。所以,新型城鎮化一定要有生活和美好的理念”。他的觀點是,“宜居、宜游、宜業,留得住農民,這就是新型城鎮化要實現的根本目標,也是人民群眾的需求。”
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安徽省阜陽市委書記于勇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破除土地、戶籍、資金等要素制約,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就地就學、就地就醫、就地消費、就地享受公共服務”。他說,“對中西部地區而言,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
作為本屆“兩會”的熱門話題,“新型城鎮化”不僅引起全國人大代表的熱議,各省、市等地區的人大代表也紛紛在地區“兩會”上發表觀點。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人大代表李杰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就要重點提升單元組合型城市建設水平”,這十分必要。他以自己生活的淇濱區為例,指出“提升建成區功能,提高商務中心區和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切實發揮數字城管平臺作用”等都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福建省泉州市人大代表甘木林則以縣級市晉江為例,將目光聚焦在城鎮化中的“人”。他希望通過完善“相關的經濟社會制度,進一步保障和實現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外來人口在居住和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他說,“要打造‘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人口市民化是核心關鍵,加快外來人口融入晉江更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視角3 領域學者、專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曾說,“城鎮化的前提是孩子幸福成長”。無論《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人大代表言論,都突出了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的基本原則。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住證制度、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棚戶區和城鄉危房等,目的也都在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3月3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發表觀點,指出“新型城鎮化最關鍵的是人的城鎮化”。他說,“新型城鎮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強調人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就是要解決如何使城市的轉移人口,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農民工實現市民化。”
辜勝阻有多年的城鎮化調研經驗,他指出,目前城鎮化、市民化面臨五大難題:“就業保障不穩定”、“公共服務缺錢”、“農地改革滯后”、“安居夢想難圓”、“過客心態嚴重”。辜勝阻說,“現在的戶籍制度對大量民眾而言并不適用,特別是農村戶籍的含金量很高,像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以及各種補貼,若讓其放棄農村戶籍、獲取城市戶籍,農民工或面臨糾結。”針對這些難題,他提出了“二維路徑”的概念,即一方面讓一部分有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房的人,在自愿的基礎上落戶城市;另一方面為大量不能落戶和不想落戶的外來人口提供公共服務。
不同于對戶籍持“寬容”態度的“二維路徑”,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從今年開始戶籍制度改革需要加快,人口城鎮化要提升”,應當“以戶籍制度為重點來推動人口城鎮化進展”。他說,“去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4%,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如今我國城鄉兩級戶籍制度還沒改變,農民工的稱號也沒有取消,戶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實現公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