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果寧: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是富有的,很多人是成功的,然而,他們無一例外地覺得,生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們痛苦,因為他們擁有的永遠都沒有別人多。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只是他所扮演的一個特定的角色。人生如戲,每個人只不過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無論我們是不是愿意,是不是快樂,這都是我們一生要演出的情節,是我們的人生。既然如此,與其抱怨逃避,倒不如平和地接受。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智者全部都會接納。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接納,才能超越,也只有接納,煩惱和痛苦才會消失,我們才可能超越自已的角色,超越人生。
在《莊子·大宗師》里有一篇動人的故事。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生病,子祀去探望他。見面時,子輿對子祀說:“偉大的造物者啊,竟把我變成了駝背的模樣。我背上生了五個瘡口,臉部因佝僂而低伏到肚臍,兩肩隆起,高過頭頂,頸骨則朝天突起。”
子祀問他是不是討厭這種病,子輿悠閑地說:“不,我為什么要討厭它呢?假使我的左臂變成一只雞,我便用它在夜里報曉; 假使我的右臂變成彈弓,便用它去打斑鳩來烤了吃;假使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輪,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便可以乘著它遨游,無需另備馬車了。得是時機,失是順應,安于時機而順應變化,哀樂自然不會侵入心中。這就是自古以來所說的解脫。那些不能自我解脫的人,就要被外物奴役束縛了。物不能勝天,這是無法改變的原則,當我改變不了它的時候,我為什么要討厭它呢?”
莊子講的這個故事道出了生活的智慧。人必須接納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質好好地生活,對自己的生命,乃至對眾生接納和欣賞,這樣才會倍加珍惜生命,擁有愉快的心境。
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我們只是普通的上班族,比不上那些身家千萬的富人,但我們有快樂的家庭,有可愛的伴侶和孩子。老板讓我們每天匆匆忙忙,沒有休息的機會,但我們就此練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有無相生,陰陽互轉,失就是得,得也便是失的理念。
曾經有一個信徒每天不停地祈求神實現他的愿望。面對信徒無休止的祈求,神終于感到厭煩了,便告訴他: “我應許你三個愿望.但是就此結束,以后,你不要再來祈求什么了。”
這信徒立即許下了第一個愿望:希望妻子死去,另娶一個更好的。但是當親友們在葬禮上盛贊妻子的美德時,信徒察覺到自己的決定太草率,便祈求神讓妻子復活。
而現在,信徒只剩下一個祈愿了。朋友們說:“求長生不死吧,生命是最珍貴的。”可是又有人說:“要是沒有健康,長生不死又有何用?”“要是沒有錢,健康又有何用?”“要是沒有朋友,有錢又有何用?”……
很多年過去,信徒還在猶豫不決,只好再次祈求于神。神笑了。
“那么,祈求知足于你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吧!”
孟子曾經說過的“善養心者必寡欲”,與“知足常樂”這句話相似,唯有生活簡單的人,才有可能更加快樂。接受并感激眼前擁有的一切,我們面前的生命之花,無論是否鮮艷與嬌媚,都一定是最美的。那么,我們就會快樂、輕松下來,用充滿陽光的心態,面對未來。
人生中,隨緣所到之處,需要我們敞開胸懷,正如彌勒菩薩敞開胸懷接納,用大肚去包容。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挫折而灰心煩惱,更不必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飲恨終生。懂得禪家所說的“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徹底泯除那些積郁;用愉快的心情,借助現有的條件和環境,接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學會了接納,我們就能感覺到萬物的美麗與和諧,能發現眾生的花朵,同樣美麗燦爛。只要我們心中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接納世界,接納整個存在,那么面對自己、面對有情眾生,我們就會如佛祖一樣,報以會心而燦爛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