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運從2月4日至3月15日,共計40天,今天是春運的最后一天。為保證列車運行安全,重慶車輛段加強列車轉向架、制動裝置、鉤緩裝置、綜合控制柜等關鍵設施的檢修,以確保列車運行安全;重慶火車站工作人員采取一系列便民措施,確保旅客順利出行。(3月15日中國經濟網)
2015年春運在擁擠與疲憊中匆匆落下帷幕,在40天內28億人大遷徙中火車擔當著重要角色,鐵路無疑是春運“戰場”的主力軍。年年春運曾相似,歲歲春運各不同。在春運里,你我都是旅客,只要細細咀嚼這史詩般的回家滋味,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年有太多的“變”與“不變”。
十年前的春運,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9.7億人次,到了2013年,春運依然持續40天,發送旅客為2.4億人次,日均601萬人,平均每分鐘4173人。而2014年累計發送旅客便達到2.66億人次,同比增加2649.9萬人次,增長11%,再創歷史新高,“遷徙”數字的日益飆升不僅折射出人們出行理念的變化,也顯示出鐵路部門工作任務的困難與艱辛。
提起春運,人們不會忘記售票廳里帶著馬扎,卷著鋪蓋,排著“長龍”徹夜不眠排隊買票的場景,盡管買票過程如此艱難困苦,可大家依然執著堅守,因為那時那刻,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回家的“通行證”。2012年,鐵路部門首次推出了12306訂票系統,電話,互聯網等多元化的購票方式吸引了無數購票者的眼球。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013年底,鐵路部門推出了12306手機客戶端,列車信息的實時查詢,火車票的隨時購買,同時推出了支付寶付款,百姓購票實現了“線上”到“掌上”的轉變。這些年,購票途徑變的步伐始終未停止,從中我們感受到鐵路部門一直竭盡全力的緊跟時代步伐在前進。
另外,無論是乘車、候車環境,還是服務質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我們乘坐的又慢又破的綠皮車已逐漸被紅色的空調車、藍色的特快車、白色的動車、高鐵所替代;候車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破舊嘈雜、空間狹小的候車室如今已經變得寬敞明亮、高端大氣,干凈整潔,四周的電視屏幕讓坐在每個角落的旅客都不會感覺到寂寞;無障礙售票窗口、重點旅客服務室、增設超員凳等各種便民利民舉措讓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旅途的溫馨和諧,這些有目共睹的變化也折射出鐵路部門“以人為本”的服務本質。
透過這些可喜的變化,我們依然能看到“一票難求”的尷尬現實,火車票供不應求始終是春運的主旋律。“一票難求”在多方合力共為下雖然有所緩解,但并沒有得到徹底根治。其實,“一票難求”不是“鄉愁”那么簡單,而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產生的人口季節性大遷徙。根治這一頑疾并不是多修幾條鐵路,多增開幾趟臨客就能解決的,歸根結底,是要社會資源配置使用更加合理,社會發展更加均衡,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春運中的供求矛盾。
“一票難求”沒有解決,抱怨聲、吐槽聲就會不絕于耳,面對困難與輿論的雙重壓力,鐵路的不變之處在于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積極為百姓提供便利的恒心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相信未來它將推出更多便民、惠民、親民的新舉措,朝著人民滿意的方向大步前進,把更多的實惠帶給百姓,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