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20日起,重慶市環保局會同市政、公安、工商、規劃、食藥監等市級部門,和主城各區人民政府一起,集中整治煙熏臘肉、露天焚燒和柴火雞餐飲。與此同時,四川省達州市環保局也認為煙熏臘肉是空氣污染的一個源頭,呼吁市民停止煙熏。
有些人不以為然:煙熏臘肉存在了幾百年,怎么就變成空氣污染源頭了?某些官員不去抓企業、燃煤、汽車、揚塵這些大污染源,怎么總是拿群眾生活中的這些事開刀?煙熏臘肉、柴火雞、露天燒烤、燃放煙花爆竹、餐飲油煙、吸煙,甚至焚燒秸稈,都與空氣污染關系不大,政府不應該管。政府管這些事,是企圖轉嫁治污責任,是把老百姓當替罪羊,是揀軟柿子捏,是懶政。
可能有些官員說話不慎,在分析空氣污染原因時,過分強調群眾“這些事”,引起一些反感。認為“這些事”是空氣污染罪魁的人,更應該好好琢磨一下。什么叫罪魁?罪惡行為的首要分子才叫罪魁,“這些事”是空氣污染的罪魁嗎?顯然不是。監測結果表明,“這些事”的排放占比并大不。城市情況各不相同,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各類揚塵、燃煤排放這幾大類的其中一個,才是某個城市空氣污染的罪魁。
話說回來,不是罪魁,就不是污染,就不用治理?“這些事”都要燒東西,要排放有害氣體和煙塵,不用儀器監測,單憑直觀感覺,明擺著的害處是嗆眼睛嗆鼻子、影響能見度。“這些事”傳承了幾百年,過去主要發生在農村,規模小,擴散條件好,被熏一下嗆一下,鄉里鄉親的,不好說什么。現在它出現在城市,點多面廣規模大,樓房密集,如遇不利氣象條件,趙大哥、錢大姐被熏被嗆覺得沒什么,王大媽、李大爺就可能受不了。
傳統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燃燒的主要是柴草、樹枝、秸稈、牛糞等生物質燃料,近幾十年來化石燃料被大量燃燒,城市中的“這些事”即使燒的還是傳統燃料,也會與工業廢氣、燃煤排放、汽車尾氣、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各類揚塵等攪和在一起,這種攪和并非簡單的數量相加,往往要二次轉化,加大治理難度。說“這些事”是空氣污染的一個誘因,并不為過。
不承認這些源自生活的污染,是故意在事實面前閉上眼睛。“這些事”的生產者、消費者,也是城市居民,也要呼吸清潔空氣,不能說防治空氣污染,政府只要抓好企業、汽車、工地、燃煤就行了,不必管理“這些事”。企業主和員工、汽車駕乘人員、工地管理者和工人、燃煤的受益者,難道不是老百姓?同樣是老百姓,人家可以為治污停產、限產、技改,“你”為啥就不能節制自己的行為?
政府管理這些污染,并非故意與老百姓過不去,更沒有不抓大污染只抓小污染。但是,生活中的污染涉及人多,政府在管理這類污染時,不能忽視民意,不能簡單武斷。現在講究依法行政,涉及群眾利益的政策措施,不僅要有充分的依據,而且要有廣泛的宣傳動員。事先不做解釋,不留緩沖時間,說取締就取締,說關停就關停,“這些事”的利益相關者肯定有意見。
事實上,“這些事”并非與環保水火不容。傳統煙花爆竹難過環保關,逼著企業研發環保煙花,北京APEC會議放的就是環保煙花。餐飲油煙要達標排放,油煙凈化裝置就能發揮作用。露天燒烤污染大,山西臨汾市推廣環保燒烤油煙凈化車,既解決污染問題,又滿足群眾需求。既享用煙熏臘肉、柴火雞這類美食,又不破壞環境,兩者是否可以兼得?地方政府不妨動員各界人士,一起想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