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07 21:29:3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俞夫
開年以來,上海外灘擁擠踩踏、哈爾濱火災等事故接連傳來,人們在對事故罹難者和犧牲者表示痛惜的同時,也引發對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問題的反思。這些原本可以避免或降低損失的事故,值得所有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管理者反思——城市不僅要善于打好各場“大仗”,更要精心管好各種“小事”。
可以說,中國城市舉辦各種“高大上”活動已得心應手。“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成功、精彩、難忘”的上海世博會,“完美而令人難以置信”的廣州亞運會……諸如此類的重大活動無一例外都做得萬無一失。
在籌備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方面,還是在城市公共安全和設施的有效運維等軟件方面,舍得投入、組織高效、經驗老到、屢戰屢勝,不僅令國人十分驚艷,也讓外國人嘆為觀止。
那一場又一場的“大仗”,構成了城市光鮮、華麗的“面子”。可是,反觀許多城市的日常面孔,在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上,不能不說,在光鮮背后掩藏著暗淡底色,體現出城市令人羞愧的“里子”。
從城市建設來看,“史上最窄人行道”折射出市民出行之難,“吃人窨井”背后是下水道管理空白,“馬路拉鏈”背后存在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利益分割。作為城市,理應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和風骨,然而,“褲腰帶”“馬桶蓋”“秋褲”“三件套”等類似怪誕建筑不時涌現,中國各地城市竟成為各種奇異思想的試驗場,怎么不引來公眾廣泛“吐槽”?怪誕建筑背后,深藏著多少官員的個人喜好,以及不拿城市公眾審美當回事的“任性”?
從城市管理來看,面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等問題,一些地方相關部門不是想方設法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盤活停車場資源以增加停車能力,而是在考慮向廣大車主征收擁堵費,大幅提高停車收費,增加居民的用車成本。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不是群策群力想辦法,而是關起門來搞決策,領導自己“拍腦袋”,甚至執意要推出限行、限購等做法。這種試圖把居民的車都堵在家里來營造道路上不堵的假象,是群眾所真正需要的結果嗎?
這些城市怪象,看起來都是“小事”,但與那些“大事”相比,它們恰恰與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廣大市民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到廣大市民的感受,影響到每個個體的幸福感。熱衷于經營城市時打“大仗”,卻無意于管好這些城市“小事”,反映出一些地方錯位的利益觀,以及不合時宜的公共管理理念。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深入人心,但城市并不必然地讓生活更加美好。在要求市民提升文明素養的同時,讓管理也更加成熟、更加規范、更加現代,是更加不能忽視的現實課題。為此,最為急迫的就是要改變城市管理者的公共管理理念,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政績觀。
群眾利益無小事。正是城市居民萬萬千千的“小事”,組成了城市生活豐富生動的時代畫卷。用心聆聽城市居民的呼聲,真正關心城市居民的需求,認真吸收城市居民的智慧,在打好城市“大仗”的同時,更加精心地管理好城市的“小事”,城市才會真正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