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07 21:34: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鐘的
城市青年創業、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大都市里的青年“蟻族”……在討論青年的發展時,有一類人的面孔越來越模糊。他們出生、成長在城市邊緣,在生活方式的潮流上總比城市同齡人慢半拍;他們也許走幾步就能看到鄉村,不過既缺乏可供耕作的田地,也從沒有下田務農。這種“不城不鄉”的狀態或許讓他們自己也感到無所適從,外界給他們貼上了一個共同的標簽:小鎮青年。
小鎮青年一度是最具活力的。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迅猛發展,至今都延續著旺盛的生命力,小鎮青年無疑是推動其發展的中堅力量;鎮上的“縣中”既維持了樸素的學風,又為小鎮青年考上大學、成為真正的城里人提供常規渠道;小鎮青年曾經也是悠閑自在的,不必像城里人那樣蝸居,又能隨手享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不知從何時開始,小鎮青年發現自己變成了“夾心層”:農村青年爭先恐后往城里跑,接觸的新事物比他們還多;鄉鎮雖也舊貌換新顏,但總不如城里那樣日新月異;隨著城里好學校、“超級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就連“縣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了;很多小鎮上的圖書館、電影院也近乎荒廢……在經濟上,小鎮青年衣食無憂,很多人也沒有外出闖蕩的心氣兒,一部分人也在這種安逸又相對靜止的狀態中感到迷茫。
小鎮青年遇到的問題,實際上是區域不均衡發展對人們心態的影響。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沉淪的鄉村”,注意到農村“空心化”面臨的種種挑戰,不過,少有人注意到表面“實心”的小鎮,已經變得虛弱了。在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的年代,小鎮是地區最基本的中心,而如今隨著交通、信息、物流的發展,城鄉物資、人員的流動完全可以越過小鎮這一節點。憑小鎮之力,先進的科技產業很難生根發芽,本地企業給農村務工者的報酬又比不上城里,過去的小區域中心優勢明顯下降。
小鎮青年本是具有闖勁和爆發力的——走出去的小鎮青年,很容易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比如曾經帶著76個熟雞蛋到北京念書的蘇北小鎮青年劉強東;比如引領80后文學潮流的郭敬明與韓寒,分別來自四川自貢和上海郊區;又比如時下火熱的果殼網CEO姬十三,讓來自城里城外的科學愛好者、青年科學家結為興趣共同體,他同樣是出身浙江舟山群島的小鎮青年。小鎮青年是社會階層流動中較為活躍的一部分,“開眼界”的內心需求和基本充裕的物質條件,讓他們在實現理想的征程中占得先機。
然而,個別優秀的小鎮青年走出去,并不意味著小鎮青年都不再沉睡。在許多人眼中,小鎮青年的形象有這樣的側面:在網吧里通宵達旦打游戲、臺球廳里一支又一支地抽煙、“山寨產品”的中堅消費力量……要解決這類小鎮青年面臨的迷茫,更重要的是改變他們生活、發展的這一片土壤,把小鎮從非農村非城市的尷尬處境中拉出來,小鎮應當有符合自己特質的現代生活方式——小鎮生機勃勃而毫不喧囂,生活在小鎮可以感受到街坊鄰居彼此熟悉的溫情,小鎮還可以成為城市外圍的科研產業基地。
要想實現這些改變,就離不開小鎮青年這支獨特的力量。小鎮青年只要醒來,只要獲得更理想的本土發展機遇,就將成為改變小鎮“沉睡”局面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