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2-07 16:57:41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白麗萍
“黑攤販”阻塞交通就對市場“一拆了之”,“黑車、黑摩的”違法就嚴厲查處……有媒體報道,近期各地密集查處和整治各種行業“黑戶”,然而這種治黑的方法不但不能遏制行業“黑戶”的滋生,反而會給部分公共服務資源不足的區域帶來更多不便,這種“人人得而誅之”的措施是否有效?值得深思。
行業“黑戶”為何屢禁不止,龐大的市場需求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現如今雖然各種公共服務資源已逐步完善,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全部人的需求,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還不夠普及,人們或為省錢,或為省事,對黑幼兒園、黑摩的等各種行業“黑戶”來者不拒,不得已忽略在這方便背后暗藏的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無限的商機、收入的誘惑,讓行業“黑戶”鋌而走險,將人身安全置之度外,將國家的法律法規拋之腦后,使得龐大的“黑戶”隊伍在城市中穿行。
而對于不少“黑戶”經營者來說,他們也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些途徑是他們維持自身生計的主要手段。另外,對于公共服務資源欠缺的城市來說,行業“黑戶”在某種意義上充當著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它背后隱藏著一定的民眾需求。這樣,執法效果難以盡如人意是可想而知的。
對行業“黑戶”綜合治理,并非就是“人人得而誅之”。歧視和沒有事實依據的拒絕,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制造新的矛盾和隔閡,使問題的解決更趨于復雜。
我們應該看到,在行業“黑戶”中,有很多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而“頑強拼搏”的貧困人群,只是一時還沒有找到合理和合法的賺錢途徑。因此,為他們提供或創造一個合法改善生活的途徑遠比對他們“全民冷漠”強。
法治與和諧的主題不僅統領著社會治理的宏大敘事,更體現在一事一情的微觀處理方式中,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將起到很大的示范效應。
不如用一種“以疏為主”的公共策略,通過提供大量免費的公共產品,來最大程度地沖擊行業“黑戶”的“消費市場”,使其生存的市場基礎慢慢萎縮,從而達到整治目的。而且,這種公共政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禁令帶來的負面影響,合理地引導行業“黑戶”經營者理性地另謀出路,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