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19 22:27:02
來源:齊魯網 作者:吳效偉
又是一年收獲季,中國“最大糧倉”黑龍江省田間一派繁忙景象。一車車糧食被拉走,一叢叢秸稈被留下。在群策群力“抗霾”的當下,如何通過“嚴防”和“巧治”的方式將秸稈焚燒污染的影響降至最小?近期黑龍江省各級政府多次發布“禁燒令”,焚燒秸稈的現象比往年減少。但記者在哈同高速公路沿線采訪時,仍看到一些農民在地里焚燒秸稈。(10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年年燒,年年禁……一到收獲時節照樣火光、狼煙四起,人類似乎已無法阻止秸稈焚燒的惡習。社會各界一次次展開大批判——農民不上心、監管不給力、技術不對路。不過在筆者看來,問題始終得不到切實有效解決的根本,就在于沒有解決農民朋友的后顧之憂。就像種植大戶石玉福說的那樣,“不燒的話整哪去啊?”,還有“我們用的收割機沒法把秸稈粉碎,如果雇人工拉,一個人工一天的費用就是260元,還有運輸費,成本太高了。”
所以,在這樣“清醒”的認識面前,能將焚燒秸稈問題得不到解決簡單歸罪于農民朋友的思想覺悟低嗎,說句公道話不能。農民朋友也不想露天焚燒秸稈,畢竟這樣嚴重污染環境,且有害身體健康;極易造成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與航空安全;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破壞地區環境形象。
那么,怎樣才能切實解決農民朋友的后顧之憂,救“秸稈”于“焚燒”之中呢,在筆者看來,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其一,解決秸稈出路問題。原先家家戶戶都有塊堆草垛和養牲畜的地,可以拿秸稈來燒火做飯或是當飼料喂牲口,現在伴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少有人再去喂養牲口,拿秸稈做飯,于是秸稈失去了價值,成為丟棄的對象,加上現在很少有企業回收秸稈,進行生產加工,資源利用。如此一來,秸稈沒了出路,自然成農民手中包袱,也就想一把火燒了省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幫助農民朋友找秸稈出路,成為首要任務與課題。在這其中,當地政府不能只擔任秸稈焚燒教育者、處罰者的角色,也應積極替農民朋友謀出路,想法子,這樣才能減少焚燒秸稈次數的發生。如果當地條件允許,可以幫助引導農民、企業發展秸稈燃氣、秸稈飼料等資源回收項目,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與政策補貼。
其二,解決秸稈還田問題,這樣要求機械生產企業精密研發,進行技術攻關,搞好機械的對比試驗與選型定型,不斷反饋信息,加強機型的研制改進,加快適銷對路秸稈還田機的推廣應用,早日在秸稈機械化收割、打捆、粉碎、打包等方面取得突破。
其三,解決農民朋友利益問題。現在一些人都將焦點放在如何治理秸稈焚燒上,這將容易忽視農民朋友的利益問題。現在的糧食價格,拋開土地、水、電、化肥農藥、勞動力等收割前的成本,如果要求農民承擔收割后秸稈處理的成本,那么也就變相地增加了農民負擔。以農民利益的損失去保全城市的空氣質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推行秸稈禁燒,如果忽視農民利益,而只是單純強調加強執法或是加大宣傳力度,自然站不住腳,農民朋友也很難聽服。
上可銷,下可埋,中間給補貼,農民朋友無擔憂,有甜頭,才不會打焚燒秸稈的主意。過去,一些地方為了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沒少下功夫,甚至對農民朋友采取過激手段,但這樣只管得了一時,沒過多久又故態復萌。說到底解決秸稈問題,并非一時一地一人的事,現在全國多個地方長期存在,這說明一定是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沒能實現從治理到合理引導的有效過渡。
一紙禁令,罰款教育,終究是治理秸稈焚燒的“輔藥”,“主藥”還在于將農民朋友的憂慮解決,切身利益進行維護。只有主藥治本,輔藥治標,標本兼治,做成“加法”,秸稈之火才能被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