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17 17:34:22
來源:新華網 作者:馬滌明
10月上旬,霧霾再次襲擾華北,秸稈焚燒被指是此番污染的元兇,關于解決燒秸稈問題的討論再次展開。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而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可以說是比較統一的,那就是——堵不如疏。政府禁燒秸稈,再嚴厲的措施也每每事倍功半。這是因為,秸稈如果沒有一個歸宿,也確實是難為農民。而在我看來,大地里的秸稈,就好比城市里的生活垃圾,如果沒有垃圾箱,那結果肯定是亂堆亂倒,不管有什么規定、多少執法人員來阻止,居民們肯定不會把垃圾存放在家里。農民的秸稈也是一個道理,也需要一個“秸稈箱”。
如此說來,秸稈的消化處理,也應該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政府部門應想方設法“清運垃圾”。各地政府也基本上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在動作上,總體上說,并不理想。當然也確實不同程度存在資金、技術、項目實施上的困難。而運作這種項目的企業,如果沒有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扶持,一是積極性恐難以釋放,且任何新項目都有一個風險問題;二是新興項目也確實需要政策扶持。但不管怎么說,地方政府必須對秸稈轉化行業進行引導、扶持,否則,禁燒令喊破了嗓子,也不可能實現治本。何況,現在環境問題的壓力也不容將這個問題再拖得太久。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出臺方案,提出到明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88%以上,河北省秸稈綜合利用率將達到95%。而據相關資料顯示,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省近幾年一直探索如何走秸稈綜合利用之路。以石家莊為例,全市秸稈還田機保有量為1.47萬臺,通過推廣機械化作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那么,秸稈還田機就是秸稈轉化利用工程的一個關鍵要素。這種機械越多,作業量越大,秸稈的焚燒量也就越少。
從企業角度來說,不管是生產秸稈還田機的企業,還是秸稈還田業務的經營者,首先考慮的是利潤最大化,有利可圖,才可能大量生產,才可能大量地進入耕地中進行還田作業。而在農民一方,也是一個道理,只有秸稈還田能夠給他們帶來收益,或說收益高于秸稈還田的支出,他們才肯掏錢雇用還田機處理秸稈,而不再焚燒。據相關資料,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據兩年前已開始推廣這項技術的南京市農委農機處的說法,專家的試驗結果是,1噸稻麥秸稈對土壤氮、磷、鉀養分的貢獻,相當于12.8公斤尿素、12.2公斤過磷酸鈣、44.6公斤硫酸鉀,秸稈還田可大大減少化肥施用量,且能疏松土壤,連續還田三年以上的田塊,每畝可增產45—75公斤。但對農民來說,前三年的成本消化是關鍵,因為前三年要往里貼錢,到第四年才能看到回頭錢。秸稈還田成本每畝增加30—50元,當地政府補標準是,種植面積每畝十幾元,農機補貼30%—50%。筆者認為,作為引導措施,政府補貼應先多后少,待農民和企業、秸稈還田經營者嘗到甜頭,再逐漸取消為宜。政府引導,在農民先期能夠接受、企業能實現規模經營的問題上,是秸稈轉化利用的最關鍵一環。那么這時候地方政府不能小氣,別心疼錢。實際上,政府在秸稈轉化上的投入,給農民和企業的補貼,可視為治理霧霾的直接投資。而這種投資的結果,則是多方的共贏,何樂而不為。
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秸稈正是這樣的財富。據相關資料,秸稈不但可以還田成為肥料,還可以轉化為飼料,以及生物制藥的原材料等等。企業家、投資者如果眼光長遠,抓住機遇,應該能夠在秸稈轉化利用行業上淘出金子。先行一步,就可能永遠走在前面,想必企業家、投資者們更懂得這個道理。在國家倡導、支持創新的今天,投資環保產業,做治理霧霾領域的領頭羊,應該是創業者的聰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