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宏觀室室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城鄉二元體制的特點,一是市場不統一,特別是要素市場不統一;二是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公共財政不能覆蓋到全社會,農村地區的公共品供應嚴重不足;三是社會治理方式不統一。這種體制對經濟效率、社會平等以及社會穩定都形成傷害。這里先談對勞動要素使用的效率的傷害。
經濟學通常用帕累托最優狀態表示效率最佳,具體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實現利益最大化,社會邊際成本(投入)與社會邊際效用(報酬)相等,包含對外部成本(效益)內部化的要求。這里在討論城鄉一體化時使用的效率概念,主要是指全社會生產者所利用的要素(特別是土地、勞動)得到合理利用,即邊際報酬相等。
在二元體制下,勞動資源配置調整的根本特點,是城市比農村更缺乏廉價勞動力,其表現是城市的年平均工資水平高于農業領域的年均勞動報酬。學術界對于兩者的差距有不同估計,但對這種差距的存在均無疑義。即使將城鄉勞動力換算為“標準勞動力”,其在城鄉之間的報酬也是不同的。按我所研究人員未發表的研究報告,此項差距在2.2倍左右(按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差距還要大些)。如果這種差距是偶然發生,可認為與經濟體制無關,但這種差距多年持續存在,則一定與體制有關。在理論上概略地說,“標準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輸入差距乘以一個總數,便是因二元體制產生的勞動資源配置的效率損失總量,其中個要扣除城市工資水平因競爭而產生的下降因素。筆者估計,這個數值可占到10%左右。
在目前已經有2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部門的基礎上,農村的隱形失業率仍然接近50%,考慮到中國農業技術提升的潛力,這個數字還要更大一些。隱形失業意味著農民的勞動時間短。粗略估計,中國種糧農民的總的工作日和城市部門職工的加班的時間一樣。調查可以發現,農民群體內部的收入高低與農民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在華北平原,如果一戶農民種植10畝大田作物,一年2季,每年的勞動時間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到2個月。他們的收入總量不多,但每個勞動日的報酬和城市體力勞動的報酬差不多,甚至還要略高一些。勞動時間長的主要是養殖農戶以及從事蔬菜、水果生產和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戶,他們的收入自然會高出種糧農民許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和養殖戶的收入高,也是因為他們每年的有效工作日比一般農戶要長許多。按這個分析,要讓農民致富,就必須讓農民增加勞動時間,接近充分就業,而城市化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根本途徑。
常說要農民通過“產業化”等辦法增加收入,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從理論上說,只要勞動力市場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產品市場有某種競爭性,同樣技術含量的工作,其每個勞動日的工資單價不會差很多。為什么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生產的總收入很高,而農民不會一窩蜂地去搞?為什么有的地方的農民會拆掉自己的溫室?是因為農民自己在核算日工資單價的多少。從我們的調查看,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農民生產經營需要的工作時間越少。如果農民節約的勞動時間得不到利用,收入并不能增加;如果發生價格下跌的情形(高附加值農產品通常會由高轉低),農民收入還會減少。只要所謂農業產業化領域的平均日工資單價不高過進城務工的工資單價,農民就可能去進城打工。在競爭的作用下,大農業領域不論是“產業化”還是“非產業化”經營,農民的工資單價不會有太大差別。凡是總收入高的農民都比較忙。要讓農民收入增長,就必須讓農民忙起來。但也不能瞎忙,不能在“自然經濟系統”里忙,而要在“貨幣交換系統”里忙,否則不會增加貨幣收入。
從我們的調查看,統計局發布的關于單位農產品生產中農民勞動時間投入數據,要高于我們自己的農戶調查數據。以三種主要糧食生產為例,我們的數據是,每畝小麥、玉米和水稻的用工數量大略分別是4、6、7個工作日(依每個工作日8小時計),平均是5.7個工作日。統計局的數據要比我們的調查高出40%以上。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單位農產品的活勞動投入減少的可能性還很大。連我們自己的數據都可能要高一些。即使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農民的有效工作日很有限。也就是說,在已經大量轉移勞動力的基礎上,農民的有效工作日仍然為充分就業工作日的一半。
在大體自由的市場環境下,農村廉價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這是中國資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主要的、根本的源泉,也是中國經濟成長的核心“秘密”。沒有過去的城鎮化,就沒有今天的經濟成就。就大國經濟成長歷史看,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創造了新紀錄。近十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率每年大約提高1個百分點。這個速度超過了美國最快時期的城市化速度;它的城市化速度在最快時期城市化率每年大概提高0.5個百分點。我們比一些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們的城鎮化步伐快。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要充分相信,城市化會讓勞動效率提高,會增加勞動者的收入。這樣一個簡單道理,似乎在紙面上容易搞懂,實踐中卻會使一些朋友腦袋發暈。例如有人說,要給進城農民留條后路,留一塊地,防止他們在城里過不下去,好回到農村去。其實,一個人如果在城里活不下去,在農村會更難活下去。因為靠小塊土地勞動效率會很低,收入也自然也很低。至于殘疾人的生活,要靠公共服務機制解決問題,而公共服務機制在城市會得到更好的運轉,所以,他們更需要呆在城市。農村勞動者必須是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或者更高,他們應該是職業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