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臺市瞄準大學生創新能力,緊跟國家、省、長春市有關政策導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立足九臺經濟發展實際,通過大學生創業園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就業夢想,推動九臺民營經濟發展。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圍繞“以創業帶就業、以創業促產業、以培訓促就業”的目標,于2013年5月正式啟動大學生創業園建設項目,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下思考和行動,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全力以赴做好創業就業大文章。
一、堅持“政府主導、人社主抓”的原則,秉承公益性的方針
充分合理利用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大學生創業園項目,改造、建設3.64萬平方米的孵化場所和配套的工廠設備,配備15-6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63間。作為建設幸福九臺重點項目,我市共投資1850余萬元,使得園區在5個月內完成了水、電、氣、路、防水、保暖、地下管網及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實訓設備采購;今年利用市委市政府劃撥的1400萬元,建設總面積20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20棟,增納大學生創業企業60戶,強化孵化硬實力;高標準完成了“二個基地、一個市場、五個中心”建設。“二個基地”即: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就業實訓基地;“一個市場”即:人力資源市場(包括大學生求職客棧);“五個中心”即:創業模擬實訓中心、創業見習體驗中心、職業技能實訓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創業服務中心。采取“三級聯創”孵化模式,即初級孵化:幫助企業選項定位。二級孵化:促使企業加速成長。三級孵化:扶持企業成長壯大。采取“四位一體”,即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就業實訓基地、人力資源市場、大學生求職客棧一體化運營模式。九臺市大學生創業園現已成為長春地區乃至全省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通過各方一年時間的共同努力,創業園的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園區圍繞機械加工、新型建材、高新科技、醫藥器械等四個主導產業引進大學生創業孵化企業,帶動75名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就業崗位320個;協助入園企業辦理開業相關手續,申請扶持資金;幫助2家入園企業申報了“大學生創業科技項目資金”;幫助符合條件的入園企業協調稅務部門辦理稅收減免;為1戶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參加培訓、實訓、見習的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進一步增強,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2013年7月被長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長春市級大學生創業園”; 12月,被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為“吉林省省級大學生創業園”、“吉林省大學生創業園示范園”。
二、確定“四位一體”的運營模式,盤活創業孵化園區內循環
“四位一體”運營,將創業、就業、培訓、實訓、創業服務等功能深度整合,使園區為大學生提供的創業就業服務更具系統性、實效性。
將創業孵化對象分為人才孵化、項目孵化、企業孵化三類進入創業孵化基地,即擬創業和就業大學生可進入創業就業實訓基地,進行人才孵化;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項目可進入產學研中心進行項目孵化;初創型企業經園區論證,進入創業孵化基地進行企業孵化。園區的人力資源市場拓寬人事和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服務范圍,將創業大學生作為重要服務對象,提供檔案保管、人事代理、職稱評定、社保代理等服務;還可為入園創業企業提供人才和用工服務,負責企業用工手續的辦理及人才引進、;根據園區企業的需求和畢業生登記信息進行有效配對,并由大學生求職客棧為到園區、開發區求職創業的大學生,免費提供一周食宿,著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難的問題。2013年,人才市場為園區大學生創業企業招聘員工190余人,為開發區企業招聘員工1000多人并解決了32名求職大學生的食宿問題。
“四位一體”運轉“五個中心”,拉動園區各部分全力服務大學生創業。創業服務中心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園區的優惠政策,提供政策、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管理“六維度“服務,會同工商、稅務、工信、科技等部門協同開展政策咨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創業公共服務,聯合創業模擬實訓中心、創業見習體驗中心、職業技能實訓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共同行使職能,系統配合開展工作,搭建創業培訓、實訓、創業孵化、后續服務等創業服務平臺,構建起覆蓋院校、園區、社會的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青年創業輔導制度,從擁有豐富行業經驗和行業資源的企業家、高校講師、職業經理人、天使投資人當中選拔一批青年創業導師,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輔導;采取創業沙龍等多種形式搭建青年創業者交流平臺,為創業大學生及時了解政策和行業信息、學習積累行業經驗、尋找合作伙伴和創業投資人創造條件;制訂了包括《入園企業評選辦法》、《入孵項目考核辦法》、《服務細則》、《物業管理章程》、《園員工守則》等在內的七大項、31小項的《九臺市大學生創業園管理制度匯編》,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規范園區日常工作,保障創業孵化工作順利進行。
三、與高校、企業聯動建立“政校企”聯合體,帶動全社會關注創業
以園區為核心搭建“政校企”聯合體,建立起在政府引導下的園區、企業和高校深度合作的發展模式,打造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學生勇于創業的機制。
(一)園校合作,引進高校人才技術入園。全面落實駐長38所高校的對接成果,10所大中專院校在創業培訓、實訓、就業、實習、創業孵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創業產品研發、青年創業導師儲備等方面的合作。與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建立大學生創業就業見習實訓基地,聯合高校普及創業教育;與長春光華學院等簽訂建立產、學、研基地的協議,在開展培訓實訓的基礎上,著重于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以及創業實訓系統的開發;與長春技術職業學院、長春中航職業技術學校、九臺職教中心等達成了職業技能培訓、實訓、就業、實習、合作協議。
“創業培訓進校園”,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拔有創業愿望的大學生,編制專項培訓計劃;“創業實訓進園區”,依托創業模擬實訓中心,引進全國兩大實訓系統研發機構北京正保育才、華普億方聯合進行實訓,將創業就業政策、創業項目推介、入企業實訓、企業家導師大講堂、大學生創業者交流學習等內容安排在課程計劃中;不斷豐富創業教育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創業實踐活動;推行創業模塊培訓、創業案例教學和創業實務訓練,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力爭實現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使創業園真正成為大學生創業者“進入社會的練兵場”和“創業搖籃、夢想之地”。
今年3月,園區走進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創業政策及創業園情況的宣傳,力爭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比例都有所提高。2013年創業培訓實訓150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實訓563人;截止目前,2014年創業培訓240人,其中,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120人、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30人,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30人;職業技能提升培訓119人,下半年在以上學校開展的培訓、實訓、見習課程現已全部排課完畢,全年共計創業培訓1090人,實訓820人。
(二)園企合作——“一中心、多基地”的格局。將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創業輔導相結合,依托園區的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及在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選擇的20家實力企業,建立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訓見習基地和職業技能提升實訓基地,按照“走出園區辦園區”的思路,采取“園企合一”的培訓模式,利用優質教學資源、設施設備和師資力量,切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技能水平、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通過開展崗前培訓、定崗培訓、新生勞動力儲備培訓,讓學員在真實的條件下養成高水平的職業素質和實際操作技能,可直接進入企業就業,同時解決企業技術人員短缺問題,降低企業培訓成本;創新孵化方式,開發成熟企業經營產品中配套產品生產項目推介給大學生創業,建立與開發區相同類別企業對接,形成成熟企業帶動初創企業在生產、管理、技術支持、市場開發等方面一帶一的發展模式;成立高級技師工作室,進入企業生產一線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員工職業技能,真正實現創業培訓、實訓、就業的無縫對接。
2013年,園區為園內大學生創業企業招聘員工190余人,為開發區企業招聘員工3000-4000人;長春九臺經濟開發區、長春空港經濟開發區的3萬人的企業員工培訓由園區和九臺市就業局、九臺市安監局合作開展。今年上半年重點完成包括伊利集團、森杰石膏板有限公司在內的開發區、園區企業的用工招聘工作,以伊利集團為例,企業300中專學歷的普通工人、200名本科以上學歷儲備干部,30人特殊工種全部委托園區代為招聘招聘。
(三)園園合作提高園區創業孵化成功率。與吉林萬易大學生創業園、長春青年創業工場正茂園區、吉林工商學院大學生創業園等省內多家創業園橫向聯合,建立起孵化產業鏈,承接孵化成果,聯合開發,轉化科技項目,盡可能多地吸收和引進有影響、有潛力、有優勢、特色鮮明、效益顯著、行業領軍的重點創業項目,提供給大學生創業者。
(四)輿論導向,打造創業九臺品牌。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使用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對各方面相關優惠政策進行歸集梳理,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并提供咨詢,全力打造創業在九臺輿情導向;通過吉林電視臺、吉林日報在內的39家媒體對園區孵化企業情況和入園創業大學生典型代表王俊超、張偉峰的創業事跡進行專題采訪,選拔“海躍團隊”、“艾迪爾團隊”等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并加以宣傳,強化創業典型的影響力,增強創業園的輻射力,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集成園內園外資源,發揮園區的核心紐帶作用,高效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創新等資源,鏈接企業技術支持,市場、渠道、管理、設備、技術專家等優勢,達到高校人才、科研項目輸出,企業人才吸納、技術提升,產能提高,效益擴大,園區入孵企業提檔升級,自我良性運轉的互惠多贏,有利于營造更為優質的創業環境,提供更大力度的創業孵化服務,鼓勵更多力量參與創業就業,引導更多活躍因素推動經濟發展,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打造“創業九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