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2014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上,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光看城市,村鎮建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發揮更大作用。趙暉說“我們不提倡搞農民上樓”,在陽臺上養鴨子,這不是我們要的城鎮化。(8月31日 新京報)
我們知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個遠景目標,即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60%左右,1億左右人口在城鎮落戶。目前,京津冀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既是中國區域經濟戰略的新熱點,毫無疑問也是當前如火如荼、快速推進的新型城鎮化熱潮中最炫目耀眼的地方。
我想,住建部官員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提倡搞農民上樓,主要還是擔憂簡單的城鎮化極容易演變成“造城運動”。這種“搞農民上樓”所謂的農村“城市社區”,在過度的“商品化”的邏輯與“偽市場經濟”的思維和力量的共同摧毀下,大量的農村村落將很快地被合并或遷移,現代農村的風光也就蕩然無存;同時,農村土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糧食生產功能,農村舊有負載的自然生態保育、水源保護及涵養、農村文化傳承等作用與功能。也就是說,反過來又會對城市的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城市的容納量造成新的壓力和困難。這種強迫農民上樓或逼農民上樓的城鎮化做法,絕不是搞“城鄉一體化”,而是弄“城鄉一樣化”,當然也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習近平主席曾要求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并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七點要求”。習近平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也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假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還簡單地搞“農民上樓”、“在陽臺上養鴨子”的城鎮化推進路徑,違反規律地人為“造城”,這種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肯定不是“人的城鎮化”,最多實現的是農民的“偽市民化”。
假如京津冀協同發展無法破解農村被邊緣化地位與農村的快速空心化和縮減問題,只是一味地追求城市規模的膨脹,那“京津冀一體化”極有可能變異為“有城無村”、“有鎮無鄉”的“京津冀地產化”,這與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無論是京津冀一體化,還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巨大的機遇中也隱含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要涉及區域內外的教育、住房、交通、社會老齡化、環境污染、農民工問題等,還有京津冀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目標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力和增強綜合競爭力;那么,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與推動產業集聚的區域,怎么樣才能更好地提升這種分工布局的能力與地位?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比如如何做到統籌規劃,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增強融合發展。還有,如何協同發展與合理布局區域間通信、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京津冀三地間怎么來有效破除各自體制籓籬、以消減發展落差等。此中,如何充分省思過去城鎮化進程的得失成敗,塑造一個有鮮明特色、且具環境友好、發展可持續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模式,應該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的頭等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