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5時許,廣州白云區石井榕溪東街一出租屋發生火災,造成兩死一傷。白云區是近5年來廣州發生火災次數、死亡人數最多的區域。最早趕來救火的是村里的治安員,他們試圖通過消防栓取水滅火,卻沒有辦法打開水閥,直到數分鐘后消防車趕來才有水滅火。(8月24日《南方都市報》)
一場大火,造成兩死一傷的悲劇再敲安全警鐘。悲劇的造成,一方面與死者自己的安全意識疏忽不無關系,另一方面也與科學救火知識缺乏有關。一個最明顯的細節觸痛我們的軟肋:村里的治安員救火時居然打不開消防栓!
治安員本職是做好轄區安全、防火、隱患排查,做好案情處理和及時上報工作。治安員擰不開消防栓要么是消防栓銹爛沒有及時更換整改,要么是治安員根本不懂怎樣使用,總之是平時沒有相關檢查與演練。
而更大的安全隱患在于白云區的城中村缺乏整體的科學布局與防治。握手樓林立,曲折的道路上方是蜘蛛網般的電線,招租廣告如癬在墻,制衣或制鞋小作坊隨處可見,這是該區的現狀,電線老化急救通道閉塞,小作坊沒有消防合格資質,無疑是火災大忌。
白云區城中村有42個,為全市之最,也是近5年來廣州火災發生次數、死亡人數最多的區域。去年,白云區城中村發生亡人火災7起,死亡17人,占全市亡人火災起數的43 .75%,死亡人數的77.27%。這些數據證實,白云區的城中村乃火災高爆發區,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廣州全市有53個消防站,但是整個白云區的鐘落潭鎮都是沒有的,城中村里連小型或微型消防站都沒有一個。城中村的消防車道、室外消火栓、多種形式消防隊伍配套設施的建設都存在很大問題,暴露出了一個城市急救的“短板”,亟需整改。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間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積迅速擴張,原先分布在城市周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的版圖,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所包圍,成為了“都市里的村莊”。后來各省城市都相繼有了城中村,但問題也較為突出,城中的防火急救問題就是其中的一種。
城中村對整個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不能使之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城市應該反哺城中村,積極改造城中村,無論花多大的代價都應該去整改,否則更多的隱性災害都有可能顯露出來,只是遲早的問題。長痛不如短痛,應該立即整改消除這些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