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暈倒,周圍乘客無一相助竟倉皇逃竄,引起前后3節車廂乘客驚慌,蜂擁沖出車門,甚至摔倒……記者昨天從上海地鐵方披露的2起典型乘客驚慌案例中發現,乘客對突發情況反應過度,盲目跟風,極易引發次生災害。地鐵方再次呼吁,乘客遇事莫驚慌,冷靜判斷后合理應對。(新華網8月21日)
據了解,除了上海地鐵之外,在北京、廣州等城市的地鐵中,都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而且,在這些類似的事件中,都在短時間內使人群大規模擁擠踩踏,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問題是,本來是極其平常的事情,本不需要如此驚慌失措,卻屢屢上演“大逃亡”一幕,背后的問題值得深思。
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在于人們在公共場所缺乏安全感,對于潛在的危險存有隱憂,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往往就會“草木皆兵”。誠然,一旦遇到危險情況,公眾第一時間做出自我保護,也是人之常情,并不需要過度苛責。但是,在沒有任何危險情形的前提下,公眾選擇了盲目的跟風態度,這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了。很多時候,在公共場合,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往往會被以訛傳訛,在無形中不斷被放大,甚至會引發巨大的群體恐慌。
近來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再加上公眾內心的自我加壓,讓每個人認識到自己面臨險境,時刻緊繃自己的神經,恐懼感一直伴隨左右。可以說,恐由心生,越是內心緊張,就越會讓自己陷入到盲從和慌亂之中,不能自拔。而如果每個人都保持冷靜、克制,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往往就不會引發群體性慌亂。
由此可見,如何減輕公眾的安全焦慮感,已成為了擺在面前的重要問題。誠然,公民個人素養的提升,自我防護、判斷能力的增強,以及個人公德意識的補強,都需要及時跟進和完善。但同時,政府部門的公共責任也不能疏漏,如何在公共場合建構起安全管理體系,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控機制,就成為了政府部門的責任主旨。在這方面,很多城市都出臺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但如何將這些制度和規定應用到現實中,就需要更加周密、合理的部署和安排。
其實,公共場合中的群體性恐慌,暴露出的是公眾的安全焦慮,亟需以妥善方法進行解決。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公眾內心的彷徨和恐懼,重塑安全公信的公共環境,從而避免群體性事件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