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濱州市濱城區彭李街道辦事處王家村村民在剪修樹枝時,發現一位五保戶老太太在家中去世,當時只剩一具尸骨。村民稱有七八年沒有見到老太太了,估計去世已有七八年。(8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畫面,這位無助的老人,最終因為無人照料、無人看護獨自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更讓人深感悲哀的是,這位老太太竟然是在去世七八年之后,因為一次偶然“修剪樹枝”的機會才被人發現早已死亡的。這顯然是一個現代城市生活不應該發生的悲劇,也是有違社會基本倫理和公眾道義的悲情事件。類似的事件曾多次發生,2011年8月,78歲的獨居老人談先生被鄰居在家中發現時,已經去世數日。近3年,北京市和平家園社區居委會李娟已經親歷了4起這樣的空巢老人突然去世的事件,其中3位是靜靜在家中離世,無人知曉準確的死亡時間。2009年5月,武漢市新洲區68歲的獨居老人程爹爹被人發現死在家中。程爹爹住在邾城街金屬公司宿舍的2樓。鄰居推算,老人死亡時間已有3個多月......原本在公眾認知中的“鬧市”,是人們聚居最密集的地方,也應該是無助的老人最有可能提早獲得救助和幫扶的地方,奈何,“死在鬧市無人知”,竟成為一些地方和城市屢屢發生的“悲劇”。
那么,類似事件頻繁發生,至少已經觸動現代城市中的諸多“短板”。城市生活沒有讓一些人關愛更多些,幫扶更多些,反而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讓鄰里之間更多了些隔閡,這原本是不應該的。這位去世約七八年才被發現的老太太,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但鄰居卻因為他精神不大好,經常發脾氣而“疏遠”她,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包容意識還遠遠不夠。如果鄰居能多一些關心,多一些預警,多一些熱心和施以援手,哪怕偶而“看一看”,這些孤寡老人的命運可能大不相同。其二,城市表面上的繁榮,反而襯托出基層組織的嚴重缺位。城市社區會有相關組織,會有基層政府參與管理,一名老人去世七八年,“機構和組織”竟然毫不知悉,不是管理缺位是什么?社會管理者呢?物業呢?這顯然是值得警惕和填充的,社會關愛和社會管理的“真空”!
一些死后長期無人知的老人,其身份多孤單,多屬于沒有子女或有其他特殊家庭情況的人,那么,這些特殊老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僅靠相關部門“撒胡椒面”式的發放些微薄的養老補貼么?待奉老人正常起居,有時候并不能錢能解決的。對于這類特殊老人,如何實現社區養老?如何讓“五保養老”真正發揮作用?乃至,如何以政府力量介入,讓這類老人獲得由政府和社會的供養等,是今后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若干年后,我國老年人群將日益增多,“老齡化社會”日益來臨,類似的“特殊老人”的養老問題,身體護理和生活照顧問題,將更為緊迫,是時候將這一問題擺在重要位置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