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0 19:18:0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陳效衛
莫斯科是舉世聞名的“綠都”。這里的綠不是在樓房之間栽種一些樹,而是在森林中“栽種”一些樓房。莫斯科的森林公園規模大、野趣多,如東北城郊部的駝鹿島森林公園達110平方公里,可踏青遠足,可采蘑垂釣,可“探險”科考……森林公園加上近千個大小公園和街心花園,使得擁有1400萬居民的莫斯科喧囂繁華而不失蔥郁幽靜。
莫斯科成為“森林城市”,追根溯源,得益于造物主的恩賜。“莫斯科”在卡巴爾達語中即為“密林”之意,自1147年始建,先民們揮斧舞刀,一路伐來,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對于地處北緯56度的莫斯科,森林不僅用于蓋房建店、燒火做飯,也是嚴冬生火取暖的首選。在數以萬計居民常年的“坎坎伐檀”中,“森林城市”近代以來逐步蛻變為“沙漠城市”。這一悲劇轉型證明,大自然并非取之不盡,森林需“且用且珍惜”。
十月革命勝利后,莫斯科人在“憶甜思苦”中幡然醒悟。以1918年列寧的“禁伐令”為分水嶺,經過1928年、1935年、1975年以及1992—2010年4次大規模綠化工程,莫斯科森林在持續近百年的呵護中漸漸恢復了活力,再次顯示出勃勃生機。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即使在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歲月,這一綠化工程亦未停歇。正像列寧格勒在900天圍困中圖書館照開、音樂會照辦一樣,綠化的“現在完成進行時”也折射了俄羅斯民族的達觀與堅韌,避免了被一塊石頭兩次絆倒的愚鈍和“后人復哀后人”的嗟嘆。
今天的莫斯科業已形成林帶縱橫相連、公園星羅棋布的綠化網,人均公共綠地達44平方米。鑒于森林的立體綠化遠非草地所能相比,這里的“綠”實際要高出統計若干倍。而且,市區外緣還有寬20—40公里防護林,形成了城郊相互映襯倚重之勢。無論置身其中,還是空中俯瞰,都能感受到其天然的壯美。“森林—沙漠—森林”這一輪回也清晰無誤地表明,自然報應,毫厘不爽:虐待它,得到的是枯朽荒蕪,凋零蕭條;善待它,回饋的是枝葉扶疏,葳蕤蔥郁。
綠化創造了清潔幽雅的環境,清潔幽雅的環境又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美化著人們的心靈,將“護綠”這一理性認知潛移默化地上升為自覺行動,從而對政府的決策起到補臺、督促和糾偏作用。莫斯科街頭的一些宣傳與示威,針對的就是政府對環保的疏忽和不力。其中,最負盛名的“護綠衛士”當屬葉夫根尼婭·基里科娃。自2007年以來,為保護被譽為“莫斯科綠肺”的希姆基森林免遭計劃中的高速公路破壞,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她毅然舍棄自己開辦的公司,踏上了專職“護肺”征程。經過3年的奔走呼吁,基里科娃和環保組織說服聯邦政府做出了最大程度讓步:穿越森林的8公里路段不設任何設施,公路兩側修建隔音裝置以保護附近野生動物,在其他選定地點栽種面積5倍于公路的樹林作為補償。2012年,基里科娃獲得了素有“綠色諾貝爾獎”之稱的“戈德曼環境獎”。
今天,在莫斯科的大小森林中,沒有掐花折枝、攀爬刻畫的不雅現象,不存在亂走亂踩的不文明行為,也難見到密密麻麻、對人放心不下的攝像頭和警示牌。嚴厲的法規固然有震懾作用,但不折不扣地執行,終究還有賴于民眾的自怨自艾與不欺暗室。銘刻心中的法規,遠比印刻在牌子上,更為有效,也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