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7 20:37:04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董沛
改變“大而全”的發展觀念,分解城市功能定位;正視城市規劃“瘦身”背后的利益糾葛;“瘦身”與“健體”并重。
據8月5日《新京報》報道,北京市政府已正式向國務院報送了修改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請示。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要求,總體規劃的修改要突出“瘦身健體”,下決心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把城市開發強度降下來,把“攤大餅”式的發展遏制住。
自上世紀50年代,北京第一個城市規劃方案開始執行,北京的城市功能沿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工業等多中心齊頭并進的方向發展。進入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本世紀后,北京的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高速膨脹階段,代表著城市擴張的環路,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三環,擴張到六環,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
城市擴張的同時,是人口的高速增長。據2013年由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完成的《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達2018.6萬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經超出了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客觀來看,這一人口密度的數據與國內外其他城市相比,并不是特別突出。有數據表明:上海為3754人/平方公里、深圳為6554人/平方公里、美國紐約為6873人/平方公里。但北京居民實際生活感受卻是:大面積堵車、高峰期地鐵人滿為患、孩子入學難……“大城市病”的問題出在哪里?
如果不考慮統計口徑,比如可能有很多流動人口游離于統計數據之外的問題,城市規劃和公共管理的相對滯后,應是北京患上“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北京這樣的城市的就業機會和個人發展的空間更為廣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口進入。必須承認,人口的流動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應對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動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與人口的快速增加相對應,北京核心區域的城市功能定位在近二十年來并沒有顯著變化,除了在緩解城市污染的背景下,進行了首鋼等大型工業企業的外遷外,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中心功能定位并沒有實質改變,部分核心區域的城市功能甚至還在不斷增加和強化。每個工作日的早上,人口如潮水般向城市中心流動;下班時,則如退潮般反方向流動,北京周邊形成多個僅滿足居住功能的“睡城”,而市區道路交通壓力極大。
此外,能否提供與城市人口發展相適應的公共產品,是衡量城市是否健康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必須看到,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長與城市公共資源的不足,產生了較為尖銳矛盾。比如,由于基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很多家長和孩子不得不加入潮汐人群,趕往傳統城市核心區接受教育,而部分新增城市人口甚至因孩子教育問題,放棄在北京發展的機會。近年來,北京在地鐵等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快速發展,則是增加公共產品供應的一個表現。
如上所述,類似于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提出總體規劃修改要“瘦身健體”,需要正視以下問題。
其一,改變“大而全”的發展觀念,分解城市功能定位,在周邊區域、城市共同參與的前提下,釋放傳統核心區域的城市功能,期待未來能夠使更多的人就近就業。
其二,正視城市規劃“瘦身”背后的利益糾葛。多年的發展,使多種資源在傳統核心區域高度集中,而一旦分解其部分功能,必然會對相應群體的利益帶來沖擊和影響,需要合理運用市場的、行政的手段,平穩推進。
其三,“瘦身”與“健體”并重。在城市“瘦身”的同時,要結合新規劃,加大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尤其是新的城市功能區公共產品的供給。只有這樣,城市“瘦身”才有現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