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3 20:10:47
來源:光明網 作者:司馬童
南京市民驚訝地發現,該市著名的600年歷史明城墻上跑起了黃包車。據了解,當日六輛大紅色頂棚的電動仿古黃包車是南京市城墻管理部門的試運行,正式運營將在8月8日左右?!爸饕菫橐恍└啐g和殘疾游客觀光服務?!辈贿^,有市民認為此舉不妥,恐對古城墻造成傷害。(7月31日《北京青年報》)
幾經修葺的南京明城墻上要運營電動仿古黃包車了。這與其說是“為高齡和殘疾游客”推出的服務舉措,倒更不如講是充分利用獨有資源,“見賢思齊”多搞一些創收門路。因為,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已將“先例”告訴了記者,“西安城墻是3人自行車、2人自行車,還有6人的和10人的電瓶車;大同是在城墻的下面,采用黃包車的形式環城游……”然而,“有先例”不等于“必可行”;倘若我是南京市民,也會直言不諱:“城墻上跑黃包車”的服務還是省省吧!
聽起來,“為高齡和殘疾游客觀光服務”的聲音很是悅耳,也很顯盡職——似乎古城墻管理部門要是沒想到這一招,才是大大的遺憾和失職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且不說連非古城墻管理專家的普通民眾都明白,越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建筑,越是不宜過多“打擾”,更別提是打著“服務幌子”的開發創收了。目前來看,“城墻上跑黃包車”當然屬于南京首創,也很是具有“引客魅力”;可這樣的“車來車往”,就算真的“對城墻磚面的損害非常小”,卻根本不是對古城墻厚重歷史風貌的一種“畫龍點睛”,反而顯得“不倫不類”和“畫蛇添足”,甚至是一種“鉆進錢眼”的傷害之舉。
有關方面稱,南京古城墻風景雖美,但23公里長的城墻路,對于一些高齡和殘疾游客實屬“路漫漫”,所以才想到要投入黃包車方便游客。這話貌似頗為在理,要說也經不起稍作推敲。一來,北京長城遠比南京城墻的長度要長多了,也沒聽說其為了多少游客想把所有長城都走一遭,就推出“坐飛機看長城”的專門服務,這次南京開放的古城墻有23公里長不假,但游客們自會主動選擇適合本人的瀏覽里程,憑什么就斷定他們必然青睞一路到底的“坐車觀墻”?二來,既稱“服務高齡和殘疾游客”,又何需急火火地宣傳“擬定年卡100元”、“不同區間不同收費”的促銷之語?由此可見,“城墻上跑黃包車”究竟為誰和為啥而“服務”,豈非已是不言自明了。
“城墻上跑黃包車”,倘若只是現代的人造景觀,愛怎么跑、愛怎么收費服務,應該都不會招致公眾的質疑與異議;然而,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跡,動輒想以“服務”之名、行創收之實,就理應面對和接受外界的說三道四,乃至吹毛求疵。至少,這樣的電動黃包車,將來真的在古城墻上正式開跑運營后,也不能任其自說自話地“拉大旗作虎皮”,明明想著創收漁利,還要假托“服務便民”。
“城墻上跑黃包車”到底該不該?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依我之見,南京市有關方面若真把民聲民意放在第一位,在其正式運營之前,何妨通過第三方著力做番民意調查,看看這項“服務”是叫好的多,還是喊省的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