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1 21:54:50
來源:荊楚網 作者:柯玉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好部署為農民工服務工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會議還指出,要將農民工納入社區衛生計生服務范圍,并將住房保障和公積金制度實施范圍逐步擴大到農民工。(7月31日《中國政府網》)
一直以來,農民工都是處于社會的底層。他們在農村有地,但離開了;他們在城市工作,但沒有城市戶口,不享受社會保障;他們為城市貢獻巨大,但不被城市接納,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梢哉f,農民工是社會的“邊緣人”。解決農民工問題,讓其融入社會大家庭中,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民工的權益長期得不到保障。工資被拖欠,坐公交被人歧視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由此引發的政治,經濟,治安等各方面的問題已成為社會的“重癥”。在前幾年,政府陸續出臺過一些政策來解決這些問題,但這些政策都如“隔靴搔癢”作用不大。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筆者以為,只有打出“組合拳”才可能起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媒體報道中還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之下,農民工始終只是農民工,是人們話語里的“他”,是需要城里人幫助的“他”,而不是權利的受者――“我”。可見,解決農民工問題,首先要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在制定政策時把農民工本身放在突出位置。當他們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有渠道可以進行申述;當言論需要表達時,農民工可以為自己代言;當要收獲勞動成果時,工資不會被拖欠。當一個人的“真正存在”被認可,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其次,解決農民工問題又不能局限在這個群體本身。須知,農民工出來掙錢,大多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在的困境,讓下一代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而現實卻是他們的子女無法在工作地參加考試,即使達到了一定的標準也無法拿到下一代在此居住的“綠卡”。當奮斗的目標永遠無法實現,再去奢求一顆本來就躁動的心冷靜下來是不是太殘忍?筆者以為,如何營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讓農民工的子女能夠茁壯成長,讓他們能看到希望,比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作用要大得多。
當農民工有活干,有錢掙,對下一代和生活有所期待時,龐大的人口存在也會隨之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到那時,建設和諧社會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這不正是各種針對于農民工的改革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嗎?
不得不說,政府此次將住房保障和公積金制度實施范圍逐步擴大到農民工是一次值得全民鼓掌的改革。筆者相信,在有重點的多管齊下的改革方針指引下,農民工問題會得到徹底解決,那些“低頭看地”的人終將迎來“抬頭看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