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18 14:01:21
來源:東北新聞網 作者:吳迪
記者不久前在杭州潮鳴街道體東社區看到,社區內的垃圾桶分為綠色和黃色,分別用來盛放廚余
垃圾和其他垃圾。為了破解難題,杭州部分小區在垃圾分類推行后開始了垃圾分類“實名制”的基層實踐,但一開始就遭到了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7月17日)
統計數據顯示,和杭州一樣,目前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面臨垃圾困局。除縣城之外的600多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到目前為止,垃圾分類試點已經推行了14年,卻未見明顯實效,垃圾或隨意堆放或無處堆放,并對生活區域形成圍困態勢。這一垃圾分類困局,該如何破解呢?
在城市化進程中,國際大城市也曾遭遇“垃圾圍城”,焚燒成為化解此道的一把利器。然而不少居民因擔心焚燒垃圾會產生二惡英等致癌物質,強烈反對將這個“環境厭惡型”設施建在自家門口。
一些專家指出,我國當前垃圾處理流程普遍缺乏控制,垃圾回收利用時也缺乏價格補貼政策,少數垃圾回收利用企業舉步維艱,企業參與動力不足。然而,中國當前垃圾處理所缺乏的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學習歐洲的處理模式,政府和私營企業共同推進生態修復,形成關于修復、垃圾回收處理等一個系統性的工業生態鏈。
可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更多配套措施出臺,只有對生活垃圾先行分類,再據此建立計量收費體系,并構建垃圾處理的系統工程,才能以環保、經濟的方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首先,做垃圾分類要有系統性。垃圾分好類了要分別運輸、分別處理和加工利用,后續的產業鏈是一個系統工程。第二是長期性,德國的垃圾分類10多年了,現在還有20%多的人不按規矩分類,日本也10多年了,還有17%的人不會分。所以垃圾分類是個長期的問題,只有長期堅持才能最終形成習慣。第三是社會性,垃圾分類與人們的知識、素養、自覺性都有關系。
然而,現如今垃圾分類已成困局,居民對于垃圾分類始終存在質疑,有哪些好的措施來提高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長期宣傳,持續不斷地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同時,政府最好再出臺一些刺激措施,比如給居民發放記錄本或者綠色存折,對那些垃圾分類好的、覺悟高的居民給些獎勵,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都行。
垃圾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部門尤須警惕“懶政行為”,杜絕以收費代替管理,要加大宣傳,推廣垃圾分類,只有社區居民從身邊做起,才能營造鳥語花香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