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租金上漲有利有弊,農民合理的財產性收入增長應當得到保護,但過快的、非理性的上漲應受到抑制
近段時間,耕地的“地租”即土地流轉費用上漲的聲音不絕于耳。報道顯示,南方某地的租地價格在2008年時是每畝500元,隨著各種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的熱情高漲,土地租金逐年提升,今年的均價已經達到每畝800元左右。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土地租金超過每畝千元的例子也屢有耳聞。
分析會發現,“地租”適度上漲是正常而且必要的。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提升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土地越來越金貴成為一種趨勢。過去幾年,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以及勞動力價格上漲趨勢明顯,土地作為重要生產資料,供給的有限性推高其租賃價格也是必然。而且通常情況下,土地租金由供求雙方商議而定,并非人為操控,上漲或下降都有其合理性。此外,“地租”適度提高既有利于促進土地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也有利于增加出租承包地農戶的財產性收入。
但是,“地租”上漲的背后,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警惕。租金越來越高,保障種糧收益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農民種糧積極性會受到一定影響。以中部省份為例,這些地區農民的種植習慣大多是夏麥秋玉米。按照正常年景的產量和近年平均糧價計算,扣除物質消耗等成本,兩季的畝均含勞收益也就千元左右。當每畝地的租金達到“行情價”的600元甚至更高時,含勞收益被不斷壓縮,可能還不及種菜一月甚至外出務工幾天的收入。如此低的比較效益,也就難怪有的農民在沒找到合適工作時,寧愿把地租出去自己賦閑在家,也不愿意把地拿回來自己種糧。
進一步講,租金上升擠壓種糧收益,可能加劇非糧化傾向。隨著傳統農區勞動力的轉移,當前土地流轉速度和規模呈現“雙加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4億畝,流轉比例達到26%。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287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個。工商企業流轉農戶土地面積增長速度較快,2012年流轉入企業的土地面積比上年增長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長了40%。
應當說,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是土地規模經營的受益者,但在土地流轉市場競爭中,他們相對“雄厚”的實力,某種程度上又推高了租金價格。面對攀升的“地租”,面對種糧的經濟效益低于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的事實,基于成本和盈利考慮,新型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集中后的現實選擇往往會傾向種植經濟作物。業內人士測算,目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真正種糧的可能10%都不到。這種非糧化傾向無疑會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帶來隱憂。
“地租”上漲有利有弊,農民合理的財產性收入增長應當得到保護,但過快的、非理性的上漲應受到抑制。未來應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費用增長機制,并引導和鼓勵集中的土地多種糧食,多打糧食。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確保有利于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利,有利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